蓝蔚青副院长解读2012年度考评“成绩单”分数的背后

2013年5月17日,研究院蓝蔚青副院长受邀出席“杭网议事厅”的访谈。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上个月,2012年度杭州市市直单位综合考评结果正式出炉,也通过各大媒体对外发布,这可以说是一年来对杭州各部门工作的一次大考,这份成绩单背后,从这些百分比和数据背后,我们又能读到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很高兴的邀请到了杭州市考评办评选工作处处长夏善美以及多年来参与考评工作的专家,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蓝蔚青做客演播厅,与广大网友一起来聊聊去年全市的考评工作以及今年又会有哪些新举措。

排名靠后的单位,工作也很努力

2012年参加杭州市直单位综合考评单位数122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考评单位71家,另一类是非综合考评单位共41家。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度参加综合考评的71家单位均在达标线84分以上;参加非综合考评的41家单位,得分均在达标线90分以上。

可既然是一份成绩单,总有排在后面的,而今年像食品药品、房管、物价则又成为了后面的几位。为什么这些单位老是在最后呢?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吗?

夏善美解释说,其实排名靠后的单位实际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什么排名靠后?他觉得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大的宏观形势影响,体制机制的制约,而另一方面,像物价房价食品药品安全,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老百姓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和期盼也是越来越高。

对此,蓝蔚青也表示,排在后面的单位工作做的多,正好说明老百姓的评价是管用的。“打分低说明确实存在问题,也因为老百姓关注度高。”蓝蔚青认为,如今大家对一项工作的印象很多来源于媒体,也许问题并非出在杭州,但不好的印象已经存在了。

“不必太在意分数,我们杭州的部门应该在意通过这样的评价来更好的做工作。”蓝蔚青说。

是不是认真,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在2012年“惠民为民”十项工程的评价中,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交通便民”这一项满意度得票率最高,对此,夏善美也坦言,这个现象的确“很有趣”。

“我想这个结果表明,大家并不是对现状有更多的认可,而是对改进工作的过程表示满意。”夏善美说,这几年杭州市为解决“交通两难”确实是下了很大功夫,不少大工程也陆续上马,老百姓都看在眼里,“结果也许不是最好,但是至少在努力。”

“交通拥堵只是一方面,其实像公交自行车,斑马线前让人等等,都为杭州在解决交通问题上争取了不少印象分。”蓝蔚青说,杭州的交通管理许多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也在不断的调整,这个高分现象正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相关部门有问题一定要去面对,一定要去想办法解决,其实大家都看在眼里的。

改善民生要求更高

据统计,本次社会评价中涉及各类民生问题的意见共计5144条,占社会评价意见总量的53.71%,占比较上年度下降了13.32%,一些以往反映比较集中的民生问题意见量出现下降。其中,涉及“垄断行业服务”问题的意见占社会评价意见总量的比重较上年度下降了3.84%,但依旧排名第一。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有关“公用事业服务”和“养老问题”方面的意见不仅数量增长明显,而且占比上升速度也排名靠前,这也说明群众对改善民生的要求逐步向更高层次转变。

所谓“公用事业服务”,就是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而对于这次的猛增,夏善美认为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因为地铁开通带来的问题,比如指引牌设置、隧道渗水、地铁站口公交设施配套不到位以及票价等问题。

 

原文链接:http://hwyst.hangzhou.com.cn/mskt/content/2013-05/17/content_4740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