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实的秋天来了,空气中是桂花的余香,本应收获的季节,很多人却了无心情,深深地陷入了P2P、虚拟币、假理财、假信托等各种坑里。
一边是老百姓多年的积蓄,很可能血本无归,一边是美元强势,美国加息步伐不紧不慢,导致全球货币紧缩蔓延,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纷纷跳贬,人民币虽然相对稳定,到处缺钱的事实使得民营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熬。
朋友小可(化名),是做外运业务的,去年开始,业务萎缩很快,一直长期在出货的很多出口企业订单萎缩很快,他们也没有了外运业务。
小可人到中年,要转行,要去别的企业重新就业,就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对他来说都非常痛苦。
最近的一个月,很多民营经济经营者如同小可的企业一般,不是等死,就是找死。
呼声最高的减税政策,大家终于盼来了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利好,但民营企业主没料到,用人总成本不降反升,政府通过大数据互换,以前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的数据,现在实现信息共享,以往少缴漏缴社保的情况不复存在,这对处于经济下行期,本已融资难、订单减少在苦撑的企业来说,补交亏欠多年的社保似乎成了压跨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百姓同样也没料到,来不及欢呼雀跃个税起征点提高带来的喜悦,每月实际拿到手的还略微下降,这对顶着房贷的刚需来说,压力有增无减。小可这样的企业可能会越来越多,老百姓转而很可能要面对失业的风险。
单项的利好,叠加多种不利的预期,结果却是我们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
在一个90后为主的创业群里,我听到有人开始讨论放弃创业,回到家乡考个公务员。
或许,这么多年以来,从没有象现在这样,悲观的预期如幽灵般,快速钻入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头,挥之不去。
“Winter is coming”,凛冬将至,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民营经济的至暗时刻。
民营企业怎么了?如同生物的进化,企业也需要进化。
第一贪大求全的企业,经历了一时的规模发展,没有成为行业龙头的,大都将被淘汰下来,规模不再具有优势。
反而一些家庭手艺似的企业,坚持单一产品做到最优的企业,如凡客的衬衫,则可以通过优良的品质,人无我有,而存活百年。
未来,从规模扩张向个性化产品提供转型或许可以为众多民营企业换得闪转腾挪的余地。
第二劳动密集和流水线为主的企业,招工难+用工成本的不断攀升,到了机器替代人工的边际成本区。
最近调研过一家电梯企业,年产值一个亿左右,生产线工厂只有26人,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在冬天彻底来临之前,已开始进行机器替代。现在经营情况还是不错的。
早准备、早下手才能取得先机。
第三产业调整过程中的供给过剩的企业,竞争过度,价格战持续,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但上帝关了一扇门,就会开启一扇窗,家庭结构、居住习惯的变化,使得我们对服务性需求大增。
可以预见,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容量非常大。
独生子女面对年迈的父母,仅去医院陪父母或小孩子看病就撑不住。
好友小刚的父亲,得了肝癌住院,光医院检查的单子就10几张,每一项都要预约、排队,经常要请假,年休全部用完,也不够,后期手术陪护,都没有了假期只能请事假,很多单位是没有事假的,很可能面临失去工作。如果有陪病人做检查的服务,小刚就能把年休用在手术的时候。
一个企业里,如果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在经常性地请假,要去处理家里的事,对企业经营影响也很大。
别人的痛点,就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服务需求行业还会有高速的发展。一类基础保障性服务:如家政服务,各实体门店的清洁、细分的快递业务、医院的看病陪护、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等,一类生活品质性服务:保险规划、家庭财产规划、法务咨询、知识生产等。寒冬中,向细分的服务业转型或许可以带动民营企业熬过漫长的冬季。
企业更替是个自然规律,任何时候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是否可以摈弃浮华和烦燥,静下心来冥思,只有坚实的脚步,才能穿越这样的冬天,迎来春的滋润。
本文观点来源于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徐伟红副研究员,感谢对本文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