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浙江省“两化”融合政策绩效:结构维度的研究

VCG111256510628_副本.jpg

摘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一项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在浙江得到了快速推进,2014年浙江“两化”融合指数全国排名第3位。但这一数据所展示的浙江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现象,似乎与当前全省工业从业者人力资本水平普遍偏低现象相背离。本文关注“两化”融合指数的结构信息,从“两化”融合的“基础环境条件”、“工业应用水平”、以及“应用效益水平”三个维度及其内部结构上,深入观察浙江“两化”融合推进中的结构差异,结合“信息化指数”数据、“信息经济指数”数据、以及第三次经济普查形成的企业层面信息化数据,深入研究浙江省“两化”融合政策推进中优势和“短板”。研究发现浙江“两化”融合宏观基础条件良好,但工业企业应用滞后,尤其集成应用不足。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集成应用应该成为“两化”融合下一阶段谋求突破的着力点。

关键词:“两化”融合;人力资本;集成应用


一、引言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全国评估报告,2014年浙江省“两化”融合的指数达86.26,仅次于江苏、上海,位居全国第3位。根据浙江省经信委发布的《2015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5年全省11个市地中除舟山市“两化”融合指数下降7.62个百分点外,有3个市地提升超过4个百分点、有4个市地“两化”融合指数提升超过5个百分点,其余市地“两化”融合指数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由此推断,全省2015年“两化”融合水平在2014年86.26的基础上又有显著提高。

1572921275334312.jpg

    对照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行动计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浙江省2014年“86.26”的“两化”融合指数水平,已经超过了《行动计划》全国2018年“82”的目标水平。这意味着《行动计划》所描述的“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总体下已经实现。进一步对照工信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的目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也应该在浙江基本实现。
    然而,浙江目前工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等,与“两化”融合指数数据所展示的“高层次”现象,似乎并不一致。
    根据浙江统计信息网发布《浙江人口发展与沿海省份的比较研究》报告,2010年浙江非农产业就业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9.57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年,而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都超过了10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浙江仅为30.0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32个百分点,上述其他省市都比浙江高出不少;未上过学比重,浙江(2.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7个百分点,上述其他省市都在1%以下;小学文化程度比重,浙江为20.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55个百分点,却明显高于上述其他省市。与此相对应,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0年浙江“两化”融合指数63.51,比全国平均值52.73高出10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中位列第7名。浙江工业相对较高的信息化程度如何与浙江相对于全国显著更低的劳动力素质相对匹配?

1572921336703459.jpg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11、2013、2015),全省制造业年末专业技术人员总数2010—2014年间分别为41.2、44.23、47.54、43.46、43.2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在最近5年间没有显著增加,占制造业年末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7978%、2.9469%、3.1630%、2.9873%、2.9939%,专业技术人员在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也没有显著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浙江人口发展与沿海省份的比较研究》报告所展示的浙江从业者人力资本素质水平在最近的五年间不会有显著的提升。
    产业结构的升级本质上是要素结构的升级,而人(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我们很难想象,一群低人力资本劳动者能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工业体系中运行,“两化”融合指数数据所展示的浙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现象,似乎并与来自从业者人力资本水平等相关信息存在偏离。
    本文关注“两化”融合指数的结构信息,结合“信息化指数”数据、“信息经济指数”数据、以及第三次经济普查企业层面信息化数据,深入研究浙江省“两化”融合政策推进中的优势和短板,为提高未来“两化融合”效率提供基础决策信息。
    从“两化”融合指数的结构看浙江“两化”融合推进中的效率本部分基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于2012-2014年开展的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提供的基础信息开展分析。三次评估所使用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基本保持一致,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大类,共23项子指标(见附录1)。
    1、“两化”融合发展总水平分析浙江省“两化”融合整体高水平的同时,工业应用相对不足。2010年浙江“两化”融合总指数63.51,比全国52.73高出10个百分点,在各省市中排名第7位,这一相对高水平的优势持续保持并提升,到2014年浙江“两化”融合总指数86.26,比全国66.14高出20个百分点,在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
    与此同时,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三个维度中,浙江在工业应用维度上的优势则显得相对弱。2010年浙江工业应用维度的指数水平52.94,比整体水平低10.57个百分点,相对于全国的优势仅有2.68个百分点,即便到2014年,浙江工业应用维度的指数水平仍比整体水平低10.93个百分点,相对于全国(59.70)的优势(15.63)也仍然低于整体水平。浙江省工业应用维度的指数水平在各省市中的排序, 2010—2014年分别为13、14、9、6,也是三个维度中领先优势相对较弱的。

1572921368882045.png

    因此,无论是从“两化”融合的指数排名还是指数水平看,浙江省“两化”融合在基础环境指数、工业应用指数、应用效益指数三个维度上的发展不均衡。基础环境水平、应用效益水平领先全国的优势明显且高于浙江省总指数水平,工业应用水平领先全国的优势相对弱且低于浙江省总指数水平,工业应用水平相对基础环境水平、应用效益水平弱。
    2、“两化”融合发展基础环境水平分析浙江省基础环境条件呈现均衡的高水平。从指数排名看(见表1),2014年浙江省基础环境指数构成指标的排名均处于全国前列。其中,固定宽带普及率指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指数、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指数排名分别从2010年的第3、16、17名,上升到2014年的第1名,后两项指数分别跃升了15位和16位;城(省)域网出口宽带指数从2010年的第4名上升到2014年的第2名;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指数上升了3位,到2014年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第6名;移动电话普及率指数则保持着全国第4的排名;只有互联网普及率指数排名略向下调整了2位,从2010年的第4名调整到2014年的第6名。从指数水平变化趋势看(见表2),浙江省“两化”融合基础环境指数构成指标在调查年份内均呈现为稳步上升,尤以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指数和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指数增加明显。基础环境指数构成中,除“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指标以0和100分别表示设立或没有设立省级“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没有连续变化外,浙江省基础环境指数构成中的其他子指标均表现为逐年上升。其中,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指数较2013年有了飞跃式的进展,从上一年的77.22增加到150,几乎翻了一倍,对应表1中该指数排名从第19位跃升至第1位;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指数从2010年的48.9上升至2014年的78.77,对应表4中该指数排名从第17名上升到第1名。

2.png

1572921482700536.png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实现量的突破。从表4可以看出, 2014年浙江省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指数与广东、福建、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和青海7个省市并列全国第一。同时,比较2013年和2014年全国各省市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指数的绝对值,2014年全国各省市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指数整体都有较大幅度提升,浙江省2013年排名第19位次时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指数为77.22,对应2014年该指数排名第19位次的甘肃省为105.77,在同一位置上该指数本身就提高了28.55,因此,我们在看到指数水平提高排名前移的同时,也要看到浙江在“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上的进步并不是简单的“从19位跃为第1位”。更重要的,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在相关政策导向下激增至210个,由此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据指数”实现从2013年第19位到2014年第1位的跳跃,我们相信,这其中必然存在某种非市场性因素。因此,未来如何推动和保持这些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有效运行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1572921493972422.png

    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省基础环境水平总体高水平的同时,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的优势有限。首先,2013-2014年浙江省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指数从54.9上升到72.2,全国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指数也有大幅提高,浙江省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指数大幅提高的相对优势有限(见表5)。比如浙江省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指数在2013-2014年上升17.3的同时,全国平均水平也提高了15.26。其次, 2014年浙江省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为72.2,相比于排名第一的上海市落后7.36,但也仅仅比排名最后的青海省高出7.5,因而浙江省 “两化”融合基础环境建设中总体良好,但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相对薄弱。

1572921507133935.png

    3、“两化”融合发展工业应用水平分析工业应用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集成应用不足。2010-2014年浙江省工业应用指数水平低于基础环境水平,且增长速度相对较小。从横向比较来看,浙江省2010-2014年基础环境指数水平分别为65.90、74.25、79.05、93.01,较相应年份的工业应用指数水平分别高出12.96、16.41、10.78、17.68。从纵向比较来看,浙江省基础环境指数在2010-2014年间上升了27.11个点,工业应用指数在2010年相对低水平的基础上也只上升了22.39个点,工业应用指数水平的增长速度整体低于基础环境指数水平。结合表3,浙江省基础环境指数在保持高水平的同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为工业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但工业应用指数水平在绝对值和增长速度上都要滞后于基础环境指数,基础环境的改善没有完全在工业应用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1572921532619545.png

    构成“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指数的八项指标中,指数水平快速提升且到2014年指数水平已经相对较高的是“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和“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2014的指数水平分别为101.74和110.03,相对2013年的指数水平分别增长了24.84、24.97个点,这两类子指标指数水平的绝度值和增长速度都要远大于工业应用指数水平。
    而指数水平持续较低的方面是:①反映工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供应链业务执行等功能基本实现程度的“重点行业典型企业SCM普及率”,该指数水平一直徘徊在60左右而到2014年进一步降低为43.16,在全国各省市中的排名处于第27位;②反映工业企业生产装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2010-2013年基本处在50左右,2014年跳跃式提升但水平也不到67;③PLM作为一种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供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系列应用解决方案,用以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浙江省“重点行业典型企业PLM普及率”指数在2010–2013年分别为38.75、43.58、54.20,2014年大幅度提升后也仅为67.52。指数水平较低的方面均是涉及信息技术和管理集成运用的领域,说明浙江工业企业在在信息化进程中尚处在“单项应用”为主的阶段。

1572921553327130.png

    4、“两化”融合发展应用效益水平分析工业应用不足必然延伸到应用效益。虽然浙江“两化”融合的“应用效益指数”2010年已达82.27,此后持续提升到2014年达到了101.37。但是,从具体指标的表现看,浙江“两化”融合的“应用效益”值得关注。构成“应用效益指数”的七项指标中,除“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可能不适合评估浙江工业化贡献的指标[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数据存在异动现象外,其余指标指数稳定地表现为两类极端。

    指数水平排名领先的是“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专利量”、“电子信息制造业业务收入”、“软件业务收入”,在各省市中分别排名第2、5、7位。然而,以“工矿企业专利申请受理数/工业增加值”计算、作为反映“反映当地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专利量”指标,一方面没有区分发明专利与其他形式的专利数量,同时没有考虑专利申请与获得、专利获得与专利技术转化之间的不对称。2016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指出浙江发展中的第一块短板是“科技创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本窃喜于“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专利量”在全国排名第1或第2所显示的“工业企业创新能力”领先;对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务”,2010-2014年排名稳定靠前,但历年《浙江统计年鉴》显示这两大领域的增长轨迹近十年来并无显著改变,同时浙江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是第三产业而非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业务收入”和“软件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是否对“当地“两化”融合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能力”的客观反映,尚需更深入的观察。
    指数水平排名落后的是“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2010-2014年前者的指数排名分别为28、30、30、31位,处各省市倒数第一,后者的指数排名分别为29、27、27、24,接近各省市倒数第一。从指数水平看,2010-2014年“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指数水平分别为40.91、42.68、47.46、45.22,“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指数水平分别为42.28、40.25、36.83、37.90。对照工信部《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说明浙江这项指标始终未达到2010年全国各省数据的中值水平(50)。无论用以反映“生产效率”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还是用以反映“盈利能力”的“成本费用率”,其水平高低取决于产业结构以及技术、装备、人员素质三大要素,浙江“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持续低水平,至少反映信息化尚未对工业化进程的效率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与浙江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尚处在初级的“单项应用”为主阶段现象相吻合。

1572921576400007.png

二、从信息化发展指数看浙江“两化”融合推进中的效率

    信息化发展水平情况,全国层面有中国电子信息研究所根据其设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见附件2)发布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浙江则有浙江省统计局根据其设计的“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标体系”(I、II、III)(见附件3)发布的《浙江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报告》。根据历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和《浙江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报告》提供的数据进一步观察浙江“两化”融合推进中的绩效,浙江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和相对不足的应用水平也得到了佐证。
    1、从信息化发展看“两化”融合的基础环境浙江“两化”融合进程中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也从信息化自身发展中得到佐证。《浙江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06-2015年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的技术、信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份额、民众的信息消费水平等均持续提升,2015年上述四方面的发展指数分别达到0.814、1.029、0.899、0.903。与此同时,反映“人们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必要条件”的知识支撑指数,2015年也达到0.934。说明“两化”融合进程中浙江已经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并且将持续拥有这一良好的基础条件。《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也同样显示,2012-2014年浙江信息化发展中网络就绪指数在全国各省市中的排名分别为第5、3、3位,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

1572921599659316.png

    2、从信息化发展看“两化”融合的企业应用浙江信息化在工业企业中应用相对不足同样从信息化自身发展中得到佐证。《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中“企业应用指数”水平,2012-2013年分别为63.22和61.57,在各省市中分别排名第13和16位。2014年“企业应用指数”水平跳跃上升至90.01,相应地排名跃为第2名。对照该“企业应用指数”的指标与“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指标构成、对照历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提供的“电子商务应用”高普及率和2014年全省“中小企业平台数”激增210家的信息,可推测,构成“企业应用指数”的其中两大指标“企业ERP普及率”和“生产装备数控化率”,浙江持续处于相对低水平。

1572921644995678.png

三、 从信息经济指数看浙江“两化”融合推进中的效率

    信息经济是一种以信息产业、融合性新兴产业、以及信息化应用对传统产业产出和效率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经济形态。依据《浙江省信息经济综合评价办法(试行)》(浙信办发〔2016〕1号)发布的“浙江省信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4),信息经济发展水平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融合应用三方面开展评价。根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浙江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15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浙江信息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同样表现为良好的基础环境条件和相对滞后的融合应用程度。
    1、从信息经济发展看“两化”融合的基础环境浙江“两化”融合进程中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也从信息经济发展评估中得到佐证。《2015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两化”融合指数构成中浙江省基础环境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各项子指标均衡发展,为“两化”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2013-2014年信息经济指数构成中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再次论证了浙江省具备“两化”深度融合的良好基础。从表12可见,浙江省基础设施二级指标较上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城域网出口宽带指标和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增长幅度最大,前者从2013年的8322.4上升到了11939,增长了43.46%,后者则增长了60%。

1572921663925328.png

    2、从信息经济发展看“两化”融合的企业应用

    浙江信息化在工业企业中应用相对不足也从信息经济发展评估中得到佐证。《2015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显示2014年全省信息经济发展指数116.9,其中企业应用发展指数106.7,是各评价维度最低的。具体指标进一步显示,2014年“工业企业应用信息化进行购销存管理普及率”56.5%,且比2013年下降2.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应用信息进行生产制造管理普及率”38.7 %且比2013年下降2.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应用信息化进行物流配送管理普及率”仅为12.5%,也经2013年下降1.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尚低且没有快速改善的显著趋势。

1572921726184048.png

四、 从企业信息化水平看浙江“两化”融合推进中的效率

    第三次经济普查面向辖区内大中型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大中型批发和零售业、大中型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重点服务业法人单位,全面调查了企业“信息化情况”。针对工业取得了39552家企业数据,从这一企业数据看,浙江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的基础环境、信息化指数构成中的网络就绪度和信息经济下的基础设施的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居于前列,为浙江省信息化在工业化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信息化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尚不普遍。
    1、从企业信息化水平看“两化”融合的基础环境
    截至2013年,被调查企业中有38753家企业在使用互联网,占总样本的97.98%,互联网几乎在工业企业中实现了全面覆盖。同时,有28608家工业企业有自己的局域网,这部分企业在总样本中的占比也达到了72.33%。网络在工业企业中的普及进一步说明了浙江省具备良好的“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从硬件设施看,调查样本中有39190家工业企业正在使用计算机,在总样本中的占比为99.08%,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配置了计算机(见图5)。其中,计算机使用数量大于100台的有2590家,占总样本中的比例为6.55%;大于50台小于100台的企业有4162家,占总样本比例10.52%;有超过一半的工业企业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在10到50台之间。这部分调查数据直接反映了浙江省工业企业计算机配备和使用广泛,间接反映了浙江省“两化”融合信息化基础条件良好。
    2、从企业信息化水平看“两化”融合的工业应用
    与优越的网络软环境和计算机配备硬条件不相一致的是,工业企业互联网和计算机使用频率并不高。在接受调查的工业企业中,有492家(1.24%)企业的员工每周使用互联网的次数不足1次,11585家(29.29%)工业企业因为工作需要每周至少使用一次互联网的员工比例小于10%,只有1742家(4.40%)企业因工作需要每周至少使用一次互联网的员工比例在70%-100%之间。与互联网的使用状况相似,有8036家(20.11%)工业企业在工作中每周至少使用一次计算机的员工比例小于10%,只有2044家(5.12%)工业企业在工作中每周至少使用一次计算机的员工比例在70%-100%之间。在互联网和计算机几乎全覆盖的工业企业中,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的频率相对较低,直观地反映了在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不足。
    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最核心的表现是集成度偏低。在调查的“财务”、“购销存”、“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六个方面均没有采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已经不多,仅占调查企业数的1.22%,而财务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率已达90.18%。但是,作为商流、物流、资金流紧密结合的集成度相对更高的“物流配送”管理,仅有13.55%的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得以实现。上述六个方面中,全面运用信息技术管理的企业7.46%,有五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管理的企业10.01%,两类合计不足两成。
    信息技术人员不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导致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不足的问题。信息技术人员是信息化推进的关键要素,信息技术人员不足,将直接导致良好的信息化宏观基础难以被企业所运用。浙江省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信息技术专职人员占比只有1.2%,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没有信息技术专职人员,超过一半的企业中信息技术专职人员占企业总从业人员数不足1%。人(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我们很难想象一群相对低人力资本劳动者能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工业体系中运行,这为解释浙江省工业企业在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现象提供了线索。

五、结论与启示

    作为全国第一个“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浙江信息化及信息化推动工业
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总体水平处全国各省市领先。但在整体领先的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工业应用相对滞后。
工业应用相对滞后体现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SCM普及率”、“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重点行业典型企业PLM普及率”等指标水平偏低或在全国各省市中的排名靠后。同时,应用效益评估显示,2010-2014年浙江“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水平分别为40.91、42.68、47.46、45.22,在各省市中排名分别为28、30、30、31位,处各省市倒数第一;2010-2014年浙江“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数水平分别为42.28、40.25、36.83、37.90,指数排名分别为29、27、27、24,接近各省市倒数第一。反过来说明浙江工业发展中信息化应用尚未发生根本性推动。
    浙江信息技术工业应用相对滞后问题最核心的是集成度偏低。第三次经济普查形成的工业企业数据显示,在 “财务”、“购销存”、“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六个方面均没有采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已经不多,部分领域如财务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率已达90.18%。但是,作为商流、物流 、资金流紧密结合的集成度相对更高的“物流配送”管理,仅有13.55%的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得以实现。
    企业信息化建设一般经历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协同创新阶段。目前浙江信息化宏观基础条件良好,企业信息化基础环境也初步具备,且单项应用普及率高,“两化”融合正处于从单纯的“量”开始向“质”转换的综合集成阶段。
    2015年10月在2015年省“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会议上,李强省长强调,两化深度融合是“浙江智造”升级的关键环节,必须进一步明确“一大目标”、丰富“三个内涵”、突出重点,主攻智能制造。其中“三个内涵”之一是互联集成:通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的互联互通,实现企业间的横向集成、企业内部的纵向集成、端到端的集成。互联集成应该成为“两化”融合下一阶段谋求突破的着力点。

    本文选自总第51期《公共政策研究》,作者钱雪亚系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琼,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