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浙江生物医药创新雨林生态

    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主战场。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强国来看,美国构建了基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医药创新生态;德国构建了自主研究、合作创新、分权管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从国内生物医药创新先进省市来看,产业战略布局和产业政策支持是上海张江药谷形成的关键。只有政府、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合力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生态,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1a220fbec4641e78da43fbb007605a.png

    生物医药创新雨林生态是一种内部循环旺盛,适合各种生物医药创新主体栖息的生长环境。从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两个方面来看,浙江开展生物医药创新雨林生态有以下既有优势和发展短板:

    第一,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早、发展基础较好,家底较实,但与先进省份差距拉大,被后发省份赶超。生物医药产业是浙江省的优势产业,1999年浙江生物医药产业总量规模曾位居全国第一。但是,近年来已逐步滑落至第二梯队,与江苏、山东等省份差距不断拉大。

2577332136df26b17737d5c6c7a5d7d.png

    第二,生物医药企业结构不合理,呈现多、小、散的局面,世界级创新领先型生物医药企业稀缺。浙江是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数最多的省份之一。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数量约占全国同行的 1/7。但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的仅两家,龙头企业规模仅为扬子江药业的 1/7。企业数量多,单体规模小,难以适应于生物医药产业这样高投资、高风险、长周期和高回报的行业。

    第三,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但前沿领域布局滞后。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在抗体药物、高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中药等领域发展较快,但在在前沿领域发展相对较慢。

    第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浙江省的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浙东南国家化学原料药基地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在创业孵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临床评价、人才引培等方面与国内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等先进省份的产业集聚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第五,生物医药科研机构数量有限,世界级顶尖生物医药科研机构稀缺。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加快落地。但是,浙江在生物医药的顶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大科研设施布局上与先进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海张江药谷集聚了国家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多个全球领先的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设施,以及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30多个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全国每3个获批新药中有1个来自上海张江药谷。

1599551307374255.png

    第六,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支撑不足,缺乏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创业领军团队。目前,浙江省也开始布局高端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2019年23家省级医疗卫生单位和高等院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高端人才1000余人,但成效还有待观察。

    刘景江副教授建议首先强化激励为导向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政策链。组建浙江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成立以战略性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主的浙江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聘请在生物医药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具有世界学术声望、重大原创贡献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卓越管理能力的企业家。

    第二打造产学研医结合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链。抓住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部署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链和创新平台链,推进两者的深度融合。推进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台州国家级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基地等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结合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的建设方案,谋划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吸引、留住和发展世界级顶尖生物医药科研机构。支持企业跨区域开展研发合作,企业跨国开展研发合作,生物医药企业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共建研发实验室,组建产学研医联盟。

c426b0b834d757c389e162eeaed5faa.png

    第三部署渠道畅通活跃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本链。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重大生物医药创新项目、关键共性技术项目、“卡脖子”的颠覆性关键技术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创新产业资金支持方式,全面严格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生物医药高技术企业的所得税。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生物医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天使基金、创投资本投资生物医药产业。设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化项目落地。

    第四完善宜居宜业宜商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服务链。完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全功能的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大平台。擦亮“最多跑一次”改革金名片,完善生物医药研发原材料和实验动物通关机制,深化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提升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生物医药创新产品设备公立机构先试先用机制,促进生物医药新产品推广应用。

1599551364921047.png

    第五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人才链。面向全球,专项吸引、留住和发展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推行人才双聘、多聘机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联合引进和培养领军人物和顶尖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体系。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团队或项目,给予“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专项支持。

    第六提升高精尖优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技术链。探索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方式,鼓励“大树小树手牵手”,支持具有互补型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产业技术创新集群。吸引、留住和发展世界级创新领先型生物医药企业。重点支持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前瞻性、关键性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的交叉融合,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疗”等现代医疗服务方式的研发、转化与应用。

责任编辑:宋昀书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尊重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