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亚洲、欧洲、美洲的多个产业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全球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复工复产显得十分困难。当前南非受疫情影响,确诊人数超50万,位列世界第五,由于非洲人口密集且生活落后,疫情蔓延将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近年来,浙江与非洲贸易来往密切,为促进浙非经贸合作,2019年浙江省公布了浙非经贸合作计划, 推出六大举措保障浙江企业在非洲市场健康发展,并力争到2022年底,浙江对非贸易总额达到400亿美元。
非洲作为传统原材料出口区和新兴制造业基地,在全球供应链的环节中相对被动。在欧美多国制造业停产导致全球供应链运转不便的情况下,非洲经济恐将遭受重大冲击,可能会延缓非洲近年的经济增长趋势。在全球疫情带来的巨大经济冲击中,非洲各国也迫切寻求经济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浙江作为外贸大省,与非洲的外贸合作发展迅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且浙江是数字经济强省,拥有助力非洲经济发展的强大实力,浙非合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
王珩教授等对浙江如何把握全球供应链调整时机,加强完善浙非经贸产业链,为展现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率先示范提出了以下建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2018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大行动”,推动浙江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浙江省对非经贸发展实际,2019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加快推进对非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2)》,为浙江对非经贸合作提供了总体思路。浙江应积极对接疫情中非洲经济发展需求,加快落实《行动计划》,发挥浙江非洲经贸合作互补优势,加强浙非产业企业协作,促进浙非贸易往来畅通,推动浙非数字经济合作,深化浙非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深化浙非职业教育合作,提升浙江在非供应链管理能力。
推动浙企在非洲的生产布局、项目合作等方面采取更积极举措,特别是在制造业、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浙非供应链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绿色生态的农产品深加工、数字经济行业、建材建筑行业等,积极投身非洲正大力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加快布局非洲本土商贸供应链和社区商业业态等等,通过多方面的创新,全面提升浙江企业在非洲市场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我省外经贸及制造企业要加快中非商贸、中国产能的本土化布局,特别是加快在尼日利亚、南非、埃塞俄比亚等非洲重点国家的市场和产业布局,以推动整合浙非合作产业关系,打破外界干扰,增强独立性。
非洲拥有丰富自然和人力资源,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兴起阶段。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拥有助力非洲发展的资金、技术、装备、人才等要素,浙非合作优势互补,产业供应链完备,发展迅速。至2018年底,浙非贸易额达301亿元,浙企在非洲投资总额达31亿美元,投资领域从纺织、批发、医药、安防、电商、文化等领域。疫情下多个非洲国家采取防控措施,浙非之间的经贸往来受到影响,许多浙非企业经营业务和合作项目被迫暂停,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应加大对浙非合作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以资补链,保障经营业务受疫情的企业生存,确保浙非经贸产业链完整,以便在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经贸往来有序后企业业务和项目可以迅速恢复运转。
习近平主席27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分析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对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指明方向。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呈加速趋势,非洲地区公共卫生基础较为薄弱,疫情很可能长期存在。因此,巩固和完善浙非经贸产业链,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准备是关键。一方面及时完善浙江省内部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快复工复产;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做好非洲疫情常态化的工作准备。同时,非洲还面临多种疾病、蝗灾、极端天气等风险,应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动员和协调浙江在非办事处、企业、商协会、研究机构等力量,建立突发事件协防应对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做好应对预案,提升浙非经贸产业链的危机应对和抗风险能力。
责任编辑:沈清漪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尊重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