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根基,是制度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基层治理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一是来自城乡结构变化的挑战,“半城半乡”更加明显,美丽乡村,富裕村、小康村、薄弱村并存,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来自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多元人口更加集聚,本地人口、流动人口各半,农民变市民步伐加快,同时老龄化、空巢化等趋势加快;三是来自组织结构变化的挑战,社会属性更加复杂,外来人口进入城镇,陌生人进入社区,原本的乡土人情、熟人圈子被打破;四是来自利益格局变化的挑战,利益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城镇改造、产业发展等带来的不平衡,城乡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明显,由于利益问题协调不够到位,矛盾纠纷、信访问题等快速凸显;五是来自现实诉求变化的挑战,群众需求更加多元,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更加追求公平正义,对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有更高需求,对经济利益、民主权益、公平正义等有更强烈的诉求。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闯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全域治理”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郭占恒等指出,宁波市鄞州区闯出了一条“一核+三治+五共”的新路子,乡村治理实现从局部治理的“量变”阶段到全域治理的“质变”阶段的跨越。
“一核”,就是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全域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基层全域治理的一条主线,牢固树立大抓党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抓好区委基层党建争强“1+5”系列文件落实为重点,扎实开展党建“整镇(街道)推进、整区提升”三年行动。同时,主动下抓一级、抓深一层,推进农村党建与城市党建、两新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等的相融相促,实现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度全覆盖。
“三治”,就是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始终把“三治”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加强自治建设,积极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加强法治建设,一手抓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治理难题;一手抓基层公权力规范运行,探索推行城乡基层权力、责任、负面“三清单”全覆盖运行法,打造基层小微权力清单升级版。加强德治建设,统筹加强以诚立德、以文养德、以规促德,运用舆论和道德力量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实施。
“五共”,就是牢固树立共同缔造理念,推进引领式共转、多元式共治、对话式共商、契约式共建、普惠式共享“五共联动”。一是党建“引领式”共转,突出党组织的龙头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全域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群众提出的难题实行“群众点单、干部收单、镇村办单、区里督单、群众签单”等五单联动工作闭环,第一时间受理解决群众的需求。二是主体“多元式”共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多元共治合力,变“党政独唱”为“社会合唱”。三是难题“对话式”共商,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和大走访、大接访、大回访“三进三访”活动,采取大会协商、平台协商、专题协商等形式,对协商明确的议题和问题,建立“三亮三考”机制,强化落地落实和督促检查,多措并举、合力破难。四是多方“契约式”共建,深入推进党员干部夜学、夜访、夜巡等举措,全力破解发展难题、优化营商环境,通过项目前期“攻坚赛”、开发建设“进度赛”等手段,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并发动群众争当垃圾分类宣传员、文明行为引导员等角色,推动共建共治共管,坚持党员带群众,建立网格长、里弄长、楼道长、河湖长、路段长“五长联治”机制。五是成果“普惠式”共享,通过完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坚持每年区可用财力的2/3投入民生事业,引导企业、资本、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积极参与,并完善“均衡化”服务覆盖机制,适度超前谋划、科学统筹布局公共资源,坚持“大多数”和“小比例”一起抓,主动办好“小区最多改一次”“马路最多挖一次”“办事最多问一次”等群众普遍关切的关键小事,加强对薄弱村社、困难群体等的精准帮扶,不断增强群众现实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