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透视英镑霸权崛起:英格兰银行出世和牛顿发现的秘密

微评提示

在此之前,我们用两篇《微评》,回顾了明、清帝国兴衰背后的货币谜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小的白银,为何力量强大如斯?说穿了也不奇怪。原来,无论大明(中后期)还是大清,都以白银为重要货币,比如大宗结算、缴纳赋税、养官养兵;但本土又几乎不生产白银,而主要依赖美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的流入。如果国际贸易顺畅、白银持续流入、与铜钱比价稳定,则经济繁荣;叠加政治局面安定,就太平盛世。反之,若白银流入减少甚至净流出,则银价上涨、通货紧缩,百姓税负沉重、民生艰难,朝廷财政紧张、入不敷出,军费不足影响部队战斗力;一旦叠加天灾外患、民变四起,就有王朝覆灭的危险。

4248246071cfd80f044a98431d94201.png

    这种不稳定的状况,是否中国独有呢?看看欧洲史就知道,其实大家也都差不多。就算西方率先进入“大航海时代”,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爆发增长以前的16-17世纪,欧洲各国王室的处境,未必就比明、清朝廷强。因为,这片大陆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再也没统一过,类似于咱们的“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持续了一千多年。各国长期积累的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化解,战争频率远高于东亚大陆,国家财政压力山大。货币方面,欧洲普遍流行“金银复本位制”,金、银都是通行货币;由于比价不统一,货币流动异常频繁,经济起伏波动很大。财政与货币,几乎是各国政府都头痛的难题!然而,在困境中,原本并不起眼的英国,却发展出一套天才的解决方案,后来居上、迅速崛起;代替西班牙、荷兰击败法国,全球殖民,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开启“货币霸权”时代。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不着急,咱们先从一个“崇祯借钱”的小故事讲起。

7b4ac972420f6d329dae29a037e8343.png

    1644年初。李自成西安誓师,一路势如破竹,已经打到北京郊区,兵锋直指京城。崇祯日困愁城,因为不仅缺兵少将,国库也已经枯竭、军饷没着落(这是史实。那种崇祯“吝啬”、舍不得拿私房钱出来劳军的说法,不足为信)。无奈之下,竟然向官员们借钱,希望每人出几万两银子救急。结果,大臣一片哭天抢地说没钱;为显示“真穷”,有的把家里锅、碗拿出去卖,有的在家门上贴“出售”,表示卖房筹款。拿得最多的,竟然是名太监1万两;堂堂内阁魏首辅,只拿出来500两。最扯淡的是大富豪周国丈,本来崇祯借10万两白银,但他反复哭穷,仅拿出1万两,还进宫找女儿诉苦。周皇后拿出5000两私房钱给他、希望他作个表率,他居然还扣下2000两,上交1万3千两。最后“筹款”寥寥无几,根本无济于事。可笑的是,城破国亡后,李自成、刘宗敏对这批官员严刑拷打“筹饷”,竟搜出白银7000万两(约大明3年财政收入)之多;光周富豪就57万两。一般史书对这个桥段,无不痛骂这帮官员毫无心肝、而且愚不可及,没有国、哪有家云云。殊不知,他们的行为,未必符合道德高标准、倒是符合人性的。其实并不难理解!而短短50年后,在西欧的不列颠群岛,面临同样窘境的英国王室,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个军费难题。我们再来看它的故事。

5a5e29d2341876ea891d2f59dbe96e5.png

    1689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意味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集中体现在《权利法案》: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和平年代,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招募军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干预执行……总之,王权被极大地限制,掣肘于议会和法律。而就在此时,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1815)开启!英国与法国,这两个西欧的邻国,历史上本就如猫与狗一样搞不到一起、争斗不休;“大航海时代”开启,为争夺海洋霸权,更加水火不容。二者实力对比,英国无论面积、人口、经济总量还是军事实力,都处于劣势。而且,法国在位的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是建立凡尔赛宫、创建法国海军的一代雄主,虎视眈眈要征服整个欧洲。可怜的英国威廉三世,面对如此危局,连征税、征兵的权力都不完整,要看议会脸色。如何应对强敌?比崇祯强不了多少吧?

1603684015279808.png

    危难之际,苏格兰商人帕特森与几名合伙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1693年,他们呈上一份报告,建立成立“英格兰银行总裁公司”;由其筹集120万英镑巨款、借给英国王室政府;每年收取10万英镑的利息,并由政府授权、允许他们发行这个金额的无记名票据(银行券)。议会经过激烈讨论,最终批准通过《英格兰银行法案》,英格兰银行获准采取股份认购的方式组建。两周之内,其股票被全额认购(其中,王室认购2万英镑,其余1000多名商人);当年7月,英格兰银行成立,威廉国王给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代表王室的绝对支持。没错,这家BANK太重要了!它成功地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给英国军队提供了足够的资金、购买各种先进装备,实力倍增。后来,英格兰银行就成为了王室政府的“御用理财顾问”,授权打理所有政府融资与债务。事实证明,英国能最终击败法国、赢得漫长的“第二次百年战争”,强大的融资能力很关键。英格兰银行呢,由于核心客户是大英王室,在民间信用极佳;其银行券(banknote)发行非常成功,大家都乐于使用。原来有约定期限的,由于频繁滚动发行,慢慢也就没有了。既不记名、又无期限的“票据”,渐渐演变成了纸币流通。迄今,象香港的发钞银行,仍然不是中央银行,而是汇丰、渣打这类商业银行,就源于这个传统。

aa8ade9651efa9f74e662c42bfc5b08.png

    对比这两个真实的事件,令人感慨。论整体财力,明末虽然满目疮痍、国库枯竭,但潜藏的(比如那些贪官污吏、富商巨贾手中)民间财富绝对不少,应该不弱于英伦。假设有类似“英格兰银行”的巧妙金融安排,崇祯手中拥有源源不断的财力,明军战斗力倍增,又哪里那么容易亡国?当然,这种想法未免太简单了;因为这些假设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历史非常吊诡,恰恰因为《权利法案》对王权的约束,让英国商人感受到了安全与商机——国王不能随意赖账。经议会同意借给王室,基本等于借给整个英国。这点在当时欧洲是独一无二的,法国都比不上——反而就容易筹集资金。而老朱家……还记得大明开国时的“巨富沈万三”吗?让人不寒而栗对吧?况且商人,作为“士农工商”最卑微群体,朝廷断无合作可能。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1c38155d83eb491827c9d9d854dfc92.png

    总之,英格兰银行的出现,发明了一套“财政问题金融化”的解决方案,后来为欧洲、世界各国所纷纷仿效。当然,它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借钱,会象吸食鸦片一样上瘾;如果无节制地举债,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我们熟悉的“欧债危机”,实际就滥觞于此。这些暂且不表,回头来说货币困局。同时代的英国,有没有类似于明、清的白银流出、导致经济不振的情况呢?当然有!还相当严重。

b8e145c55ce4ea07851056856332313.png

    前面说过,在当时的欧洲,金、银都是通行货币。各国普遍用金、银铸造钱币,在国内流通。这容易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流通中铸币的磨损、甚至伪造,伪劣货币充斥市场。因为,只要面额相等的新币、旧币一起流通,一定“劣币驱逐良币”——大家习惯把新币藏在家中,而把磨损贬值的旧币花出去。二是因比价不统一带来的货币流失。一般政府会定个“兑换官价”,比如同等纯度的1个金币=N个银币;但实际市场中发生的:金币到底能换几个银币,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时常波动;未必就等于官价!这与大明的“银(铜)钱比价”,一个道理。
    17世纪的英国,就因为金与银的官方比价定得不太合理,“金贵银贱”;白银不断流出。精明的投机商将黄金兑成白银,跑到邻国换成更多黄金,再回来兑银…循环往复。同时,市场上又充斥大量私铸的劣质银币,交易成本很高,经济困顿。但是,1696年,王室任命了皇家铸币局的新总监,一位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的人物登场;再一次,改变了世界。对,他就是牛顿。

80c6f27696708555b3dc05a0e39e6a8.png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能与牛顿比肩的,爱因斯坦寥寥数人而已。不仅“牛顿三大定律”,他还发明了微积分;仅这两项建树,就足以光耀千秋。所以,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他还是“金本位”制的奠基者!就发生在他老人家在铸币局上班时。那时,他的不朽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已发表数载,学界惊为天人;但经济上并不宽裕,有时甚至挺困窘。他一位贵族朋友惜才,向王室推荐、谋了这个油水丰富的肥差。牛顿欣然上任;随即发现了上面那两个问题。
    一开始,牛顿也与多数人一样,认为市场上私铸混乱、劣币充斥、优质银币匮乏,是货币短缺的主要原因。他雷厉风行,铁腕打击私铸行为,同时新铸了很多成色好、纯度高的银币,供应市场,回收劣币;短期内确实很见效。然而,过几年后,他在局长任上惊奇地发现,白银照样大量流出,市场重新稀缺;于是,陷入了沉思。牛顿就是牛顿!科学家本色尽显。

1603684122169183.png

    他潜心研究数年,做了大量详实、细致的调查。不仅欧洲各国,还尽可能包括美洲、印度、中国和日本的情况。1717年,他提交了著名报告《向上议院财税委员会阁下的陈述》,以丰富翔实的数据、严谨的逻辑、缜密的推理,详细论证“白银大势已去、沦为辅币;黄金普遍流行、已成主币”的观点。要点有三:1、因为中国和印度“金贱银贵”,导致欧洲的银价上涨;英国国内白银流出。2、廉价的黄金产地不在欧洲,而在新大陆。3、可以通过纸币弥补硬币缺口,但必须提高纸币的“信用”。
    太精彩了。在18世纪初,能够拥有如此全球视野,从贸易格局推断货币流动的成因,对普通经济现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强解释力;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除了牛顿,不知还能有谁?认真研读这份报告后,议会认可了其提议。1717年12月,英国财政部发布公告,以报告建议为基础,将“基尼金币”的名义价值予以确定;依当时金币重量、含金量计算,每盎司金,价值定为3英镑17先令10 便士(想象成3元X角X分即可)——这是货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它首次将黄金价值与货币单位挂钩,此后一直沿用200多年。自此,牛顿成为了奠定金本位的关键人物。“1基尼金币=21先令”的等价式,也得到英国民众的认可和信赖。同时,黄金逐渐取代了白银,成为了货币的价值标准,即“每货币单位的价值,等同一定重量的黄金”。这份报告,让英国实质性地进入金本位制时代;也成为货币史上重要的分水岭。

09193fba3284ae3b54df51a58be8ae1.png

    最后,习惯性地作一个比较。看英国金本位制形成的同一时段,咱们的明、清两代。无论只手擎天、推动“万历中兴”的张居正;还是殚精竭虑、意图挽救大明危亡的崇祯;抑或开创“康乾盛世”、达到古代王朝人口、国力顶峰的三朝皇帝、众多名臣,都未必清楚什么欧洲、美洲、大不列颠法兰西;更加无法想象这些“蛮夷之地”的治乱,可能影响到自己的货币流动,从而决定王朝(“白银帝国”)兴衰。至于因势利导,解除白银的主币地位;建立稳定的金本位制;通过发行与黄金挂钩、因“含金量”而信用良好的纸币,弥补货币短缺的弊病……这些天才的创新举措,哪怕牛顿写成详细报告、当众逐条讲解,大家也一定瞠目结舌,认为妖言惑众、骇人视听吧。可能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理解:黄仁宇先生所论中国历代“道德替代技术”、无法实现“数目字管理”的观点,是多么精辟!

799f932dc4f040ba29464f8b6b7cc24.png

    所以。货币虽小;从它的变迁中,我们也能看到:对比起古老、保守、故步自封的东方,当时开放、进取、勇于创新的西方世界,已经全方位超越,呈现碾压性优势;而西欧诸国,又以英国风头最劲。这时,英格兰银行体系、金本位、与黄金挂钩的英镑纸币,都已经准备就绪;只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风口来临,全球“英镑霸权”时代,就将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