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如何“二次创业”?

    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的统称。生物技术,是指“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目前,生物制药产品主要包括三大类: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其在诊断、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保护人类健康延长寿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人类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使得生物医药业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社会老龄化,药品与医疗器械的需求不断提升。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呈现出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强劲增长趋势。世界各国纷纷把生物医药技术及其产业化提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施系列科技计划、不断完善相关的产业制度,来加速抢占生物医药技术及产业化的制高点。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的三版《美国创新战略》,均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我国政府在近几年密集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等比较系统的产业政策来部署和规划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面对全球医药研发竞争不断加剧,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蓬勃的大环境,以生物医药为优势主导产业之一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引聚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发挥核心区主战场重要作用,开启了杭州医药港发展“二次创业”的新时代。

    杭州市东部生物医药港小镇是在杭州市“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打造医药产业的大背景下建设的健康服务品牌和健康制造基地。近年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在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凸显。在医药产业和投资方面,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聚集各类生物医药企业450余家,实现产值250亿元,并连续数年实现15%以上增长,在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近 50%。杭州医药港小镇重点围绕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医学工程以及高端医疗器械三大领域进行产业培育和招引。园区生物药占比40%,医疗器材占比33%,化学药占比15%,中药占比12%。其中世界前十的药企已经有7家在开发区落地,包括辉瑞、默沙东、拜耳、吉立德、礼来、强生、雅培。目前有院士、国千、省千、市”521”专家等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研发机构200家以上,生物医药从业人员2万名以上,其中本科生以上7000多人、硕士及以上2000多人。此外,浙江大学创新医药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创新医药研究院纷纷入驻,构建政产学研用平台,依托学校的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杭州市的区位和产业优势,通过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钱塘新区生物医药集聚领先,旨在最终打造为杭州及长三角地区的医药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企业承载载体。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依旧存在着诸如资金支持缺乏、模仿性创新、企业相关支持不足等问题,围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的特点,就国内生物炭药园区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性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是各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但该行业新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创新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因此风险较大,因此很少有 VC和 PE机构愿意投资。这种情况造成当前我国的创新生物医药产品开发早期阶段缺乏资金的状况。而生物医药园区汇聚了众多初创阶段的创新企业,这些企业需要系统规划和长期的投入,园区的帮助对它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可以依托园区的优势,对接投资机构,帮助有潜力的公司在早期阶段获得资金,避免因资金而导致的项目流产。

    目前,我国的生物朕药行业总体上还是属于跟随性、模仿性创新。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创新药企 40%集中在肿瘤领域,而其中 1/3 集中在最热门的 10 个靶点上。而一些相对冷门的项目却无人关注。这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和园区通过行政和财政的手段,引导企业关注临床需求,寻找到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而不是把有限的资源放在重复开发少数热门靶点、适应症上。让创新真正地造福患者,提高中国生物探药产品的水平。

    科学家为创始人团队的中国医药企业的公司领导层普遍缺少商业化经验,特别是与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打交道的经验,在融资或 IPO 前后会遇到各种问题,迫切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园区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专业人士对有需要的企业进行辅导和培训,帮助创新生物医药企业顺利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在园区层面上,除了吸引更多创新药企入驻,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外,还要注意顶层设计和规划,在园区内构建出从研发、研发服务、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引入 CRO 、CMO 等服务型企业,形成产业资源的集聚效应。此外,还可以开展品牌创建,有意识的打造符合匠区特色和发展方向的特色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宣传,从而提升园区的品牌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陈思瑾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尊重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