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透视英镑霸权崛起:国家实力与制定全球规则相辅相成

微评提示

19世纪3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有历史常识就知道: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天朝”幻梦破灭;从此进入近代史,开启了百年屈辱进程。这种屈辱,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国家差点被瓜分,达到顶峰。每个中国人,确实都不应忘记这段惨痛的教训。可如果我们格局更高一点,转换视角,站在欧洲、比如英国的角度看问题呢?则呈现另一番场景:1837-1901年,是西方享有盛名的黄金时代——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奇迹般地维持了长期和平。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催生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电力的应用改变了世界,德国、美国、日本强势崛起,掀起新一轮经济繁荣。英国为主的列强主导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特别引人注目的,英镑,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世界货币”,储备英镑等于储备黄金,几乎是各国的共识。大英“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也因“英镑霸权”而达到巅峰——它可以轻松地向各国收取巨额“铸币税”;只要印钞,就能换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真是天大的美事!问题来了。难道政治、经济强势的国家,就能够点石(纸)成金吗?

    当然没那么简单。关于这一霸权形成的过程,我们前面用两篇《微评》,作了很长的铺垫。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格兰银行发行纸币,牛顿发明“金本位”,体制雏形出现,但还远远不够。要等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亚当·斯密《国富论》横空出世;再四十年后,英国彻底击败法国、赢得漫长的“第二次百年战争”;时间指向19世纪30年代,准备工作才算完成。这时,英国成了“世界工厂”,生产能力首屈一指;斯密关于“自由市场”的理论被广泛认同,国际间贸易、投资欣欣向荣。伦敦政治经济地位凸显,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从英国的央行,变身“全球央行”——“英镑(纸币)等于黄金”,才真的成了现实。下面,我们就来梳理其中的复杂逻辑。

    首先,看斯密的贡献。很多人对斯密的印象,好像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发现市场的秘密而已。其实,远远超过这个范畴。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巨擘,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复杂丰富,堪称百科全书。比如:财富来源之谜。斯密之前,大致有两种理论:一是重农主义。认为财富源于土地,可利用土地的总产出,构成财富的上限。咱国家几千年,大概就这类思想了。“重农抑商”一直是基本国策,土地是命根子;二是重商主义。它认为,财富等于金银货币,经济活动主要为了“赚钱”。商业贸易、低买高卖,是攫取财富的不二法门。整个欧洲与阿拉伯世界的商人,无疑都信奉这类教条。

    斯密则认为,财富既源于土地,也并非金银货币。它来源于人类的劳动!所以,不存在什么上限。要增进财富,关键在提高劳动效率。比如,改变劳动的组织形式,用工厂替代作坊。而特别重要的途径,是分工与专业化;合理的专业化分工,能够成百上千地提高产出。他通过大量的案例、细致入微的观察,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进一步来看,劳动分工的深度与广度,又取决于交换;这与市场规模和资本积累有关。市场会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市场规模越大、交换越便利,分工就越细致、越专业化,劳动效率就越高,财富就将被源源不断创造出来。

    不能不说,这个思想太深刻了。今天,当世界惊讶于中国短短几十年的巨大经济成就,惊讶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制造能力(难以置信的低成本、高质量)时,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并没有超出斯密定义的范畴:超大规模的竞争性市场,超级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完备、交易成本低。正是市场经济,创造了这一切。

    且住。这些经济学意义的探讨,与货币霸权何干?有关系。要点在于:如果信奉重商主义,那肯定各国都想“低买高卖”、挣对方的金银;结果一定是互设关税壁垒、国际贸易受阻。而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符合逻辑的政策结果,必然导向“自由贸易”!因为他的理论是“普世”性的,可以超越国家界限;全球可以理解为统一的市场,要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各国就都应取消市场壁垒,让资源在世界范围自由流动。今天,类似WTO的世界性贸易组织,追根溯源,仍然发端于斯密的思想。

    在《国富论》的影响下,19世纪初开始,英国逐步放弃了重商主义。以1846年废除《谷物法》为标志,“自由贸易”的大旗被高高举起;顶峰时,甚至推行“进口本国全部免税、本国出口任你收税”的外贸政策。由于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英国在棉纺织、冶炼、金属制品、造船、铁路建筑等多个行业本就绝对领先,工业产出一度达到全球的40%,“世界工厂”名符其实;再加上广袤的海外殖民地、外贸政策的刺激,1843-1847、1857-1861年间,其出口量每年增长率超过6%,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此时的“日不落帝国”,不仅经济霸主地位不可动摇,而且在政治上,统治着全球1/4的陆地和人口;军事上,海军力量公认世界第一、对外战争两百年几乎未尝败绩。综合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无条件认同。

    其次,英国首创的现代金融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早在1717年,就由牛顿爵士提出、议会研究确定了实施“金本位”,可直到1816年,英国才在国际上,率先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金(币)本位制度,并开始铸造信用程度更高的“沙弗林金币”。直到1917年为止的一百年间,沙弗林金币都维持稳定的含金量,为纸币价值提供有力的担保。

    1821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其发行的英镑纸币,随时、无条件兑付沙弗林金币。这使其在国内外均具备良好的信誉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没有遭遇过危机。1825年,伦敦金融危机一度波及英格兰银行,许多人纷纷要求兑付黄金,压力巨大;此时,著名的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货币战争》中的主角之一)利用其遍布欧洲的金融网络,筹集了大量黄金,帮助银行度过了兑付危机。从此,该家族在英国金融系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这是题外话。不过,经历了多次泡沫、金融危机冲击的英国政府和银行,确实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英镑纸币的信用,不容有失。1833年,政府宣布英格兰银行券为法定货币;1844年,确立为中央银行。从此,它也成为了各国中央银行的范本。

    英国的金本位体制正式确立后,原本采取“金银本位”的国家,尤其是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纷纷效仿。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英国是“世界工厂”,贸易地位又特别突出;要买英国的商品,就要用它的法定货币——英镑纸币。当然也可以用黄金,但纸币相比于黄金,支付结算、流转起来要方便得多;而且,英镑纸币存入银行有利息,黄金没有。那么,怎样核算最方便呢?跟随英国、使用金本位制!本国货币也与黄金按比例挂钩。这样,以黄金为“锚”,不仅与英镑的换算容易了,各国间的货币换算,也非常便利。结果,到19世纪70年代,终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度。

    与此同时,基于对英国经济、对英镑与黄金兑换的信任,各国的贸易商都愿意持有英镑。他们只需在伦敦的跨国银行开设账户,就可以进行国际结算,非常便利。各国政府呢?由于与英国频繁的国际贸易、投资往来,也让自己的央行到伦敦设立分行,在英格兰银行设立账户结算;久而久之,英格兰银行承担起全球政府、企业的资金结算职能,实现了向“全球央行”的华丽转变。资本市场层面,由于伦敦金融市场的成熟和英国完善的国债制度,吸引大量外国投资者参与,以伦敦为中心的国际资本市场活跃,又进一步助推了英镑的国际化。

    好吧,这些就足够了。在庞大的现代金融体系支撑下,同时基于“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军事、经济力量提供的信用保障,英镑登堂入室,与黄金享有同样地位,变成了货币史上首只“世界性主权货币”。英镑霸权,终于无可争议地崛起。

    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前面的疑问了。确实,世界史上,那么多盛极一时的国家,比如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包括咱们伟大的汉唐帝国,怎么都做不到“点纸成金”;唯独大英帝国实现了“货币霸权”呢?那可能因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不仅在政治、军事、科技方面有绝对实力,而且在工业制造、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等多个经济领域,都是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无论自由贸易理论、国际金本位制度,还是现代金融体系,它总能扮演标准设定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特别善于制定游戏规则,同时具

强大的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今天,咱们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币有进一步国际化的需求;当年英镑的成功之路,无疑值得学习与深思。

    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20世纪初,英镑霸权到达辉煌顶点后,随着残酷的一次世界大战到来,迅速衰颓;后来被迫交棒给美元。大家这才发现,貌似强大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其实有无法弥补的先天缺陷。限于篇幅,咱们下回再说。



    本文作者为程迅博士,感谢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