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打造中国航母级券商是时代呼唤

    证券行业发展史上,四次大规模的业内整合帮助行业实现优胜劣汰。中信等头部券商凭借着多次成功并购奠定了行业龙头地位。华创等几家中小券商也通过并购拓宽了业务覆盖面,快速提升了资本实力。今年,券商行业再次出现合并潮的身影。

    从4月14日开始,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在四个月时间内出现五次合并传闻,但无一例外地均被官方辟谣。作为国内证券行业头部券商,中信证券自上市开始就通过不断的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相较于此前的并购,此次并购对象并非是小券商,而是国内券商行业龙头之一的中信建投。这两家公司一旦实现合并,将会催生出一个超万亿资产的超级券商,改变当前我国缺乏超级券商的现状。

    8月13日,第一创业与首创证券这两家北京系证券公司也传出合并消息,称两家公司的合并最早可能在今年敲定,第一创业股价立马拉升涨停。随后,第一创业立即官方回应:没有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9月18日,市场再度传出券商合并的消息:此前刚于7月底上市的国联证券将收购国金证券。直到7月20日,国金证券与国联证券才官宣签署意向协议,确认合并事宜。国联证券将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国金证券,并受让长沙涌金约7.82%的股权。10月12日晚间,国联证券与国金证券发布公告,交易双方未能就合并方案中的部分核心条款达成一致,终止吸收合并事宜。

    至此,今年以来的券商合并传闻全部告吹。但每次合并传闻总能引起资本市场的动荡,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对本土超级券商的向往之情。作为连接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桥梁,中国市场亟待本土超级券商的出现。券商合并后扩大了规模,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三场合并传闻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未来国内市场,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母舰级券商”背景下,券商并购重组仍是大势所趋。

    (一)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需求攀升

    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经济动能发生了转换,正如微笑曲线所示,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转向科技密集型和市场密集型。

图1:微笑曲线

    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对现有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产业模式虽然相对简单,但能创造稳定的利润,能比较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致使间接融资占比较高。新经济业态下,新产业由于前期不确定因素多,难以获得银行的支持,就需要求助于直接融资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注册制下,交易机制被松绑,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一方面,券商需要更多承担提供流动性的角色。在向市场提供做市与融资融券业务时,需要向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大量初创企业进入市场后,需要券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不仅是资金方面的,也存在人才技术方面的。这对券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迫切需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服务优的券商出现。

    当前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不高,整体在15%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抓住经济转型机遇、赶上资本市场前进的快车,国内券商急需补充人才、资本、技术,并购重组能够成为券商短时间内迅速做优做强的捷径。

    (二) 金融开放下 外部压力显现

    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券商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面对外资的涌入,外资控股券商势必会对现有的券商行业造成压力,尤其是中小券商。

    外资投行发展时间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技术以及资本,容易造成本土券商客户的流失。在投行业务方面,外资券商凭借着其资本优势和定价优势,抢占了国内券商的资源。近年来,大量国内大企业在奔赴港股上市就是最好的例证。本土券商合并能提升资本规模,强化投行业务;在资产管理业务上,外资券商能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国际化金融产品,而这一块也是国内券商的短板,国内券商的产品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在财富管理方面,外资券商能为客户提供更高端、更成熟的服务,外资券商的Fintech运用、算力经济学更为成熟,且服务链十分齐全。相比之下,国内券商更加注重产品的销售,在客户服务方面有所欠缺。

    外资券商的进入,能够倒逼国内券商加速从轻资产业务向重资产业务转型,加速券商合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 券商行业布局落后 缺乏整合规划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结构日趋完善。证券行业发展迈入一个新阶段,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我国证券行业布局分散,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家独大的特点,如吉林的东北证券、内蒙古的恒泰证券、广西的国海证券。虽然这些券商在行业中综合实力较头部券商有差距,但在注册地的市场份额均在40%以上。这也说明我国证券行业在地域上存在行政条块限制,整合能力有待加强。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国有134家证券公司,但同质经营现象严重,严重阻碍着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并购重组能够让券商减少无谓的竞争和内耗,在行业集中度提升过程中提升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此外,部分券商合并产生的“鲶鱼效应”还能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倒逼券商行业升级。

    国内券商规模偏小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像中信、中信建投这样的头部券商,在体量方面与国际一流投行仍有较大差距。2020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国际投行摩根大通的总资产为3.21万亿美元,花旗紧随其后,总资产也超过了2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133家券商总资产相加也仅为1.14万亿美元,在总量上仅与高盛一家投行相当,中信证券作为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其总资产还不及摩根大通的二十分之一。并购重组成为了做大规模、扩大市场最直接的选择。

图2:券商资产对比图(数据来源于Choice)


    (四) 多点开花 券商合并可选择类型多样

    行业内的并购重组主要有三种模式:大+大、大+小、小+小,不同类型的合并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强强联合是指体量较大、实力较强的券商合并,而这也是加速打造国内航母级券商的最快路径。此前传闻的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合并,就属于典型的强强联合。作为国内证券行业的两大龙头,他们在许多业务上存在竞争。强强联合不仅能消除竞争,还能够通过共享技术经验来降低成本,提高营运效率和利润率。

    强弱合并指的是大型头部券商收购其他规模较小的证券公司,主要是由上市券商作为收购方收购地方本土证券公司。还是以中信证券为例,自2003年成功收购万通证券之后,中信开始了规模扩张之路,相继并购重组了金通证券、华夏证券、广州证券。通过这些发挥证券公司在所在地的资源优势,弥补了自己在经纪业务上的短板。同时,通过合并将那些竞争力低下的券商淘汰出局,有助于促进证券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强弱合并要解决好小企业的利益问题,防止处于弱势的小企业恶意对抗,影响合并进程。

    中小券商的联合能够迅速扩大规模,向头部靠拢。当前国内证券行业共有48家上市企业,市值在千亿规模以上的仅有11家。受到净资本的限制,券商在部分重资产业务开展方面受到限制,无法通过业务全覆盖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募集资金的能力也是中小券商的一个短板,合并之后能缩小与头部券商在资金上的差距。在传统轻资产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的情况下,单一业务收入来源难以支撑其发展,只有相互联合,才能缩小与头部券商间的差距,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五) 监管推动 券商合并条件不断放松

    监管层推动为券商合并减少了束缚。在金融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早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2019年11月29日,中国证监会在答复《关于做优做强做大打造航母级券商,构建资本市场四梁八柱确保金融安全的提案》时明确表示,要积极推动打造航空母舰级的头部证券公司,促进证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支持行业做优做强。

    券商合并虽然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助力。

    (一)监管层应持续推动

    新时代背景下,监管部门需要从服务国家战略、顺应金融开放的高度出发,加快推动“航空母舰级券商”的诞生,在监管上“松绑”。在监管过程中,采取一些措施强化市场激励约束机制,比如说,可以通过举报有奖的方式,鼓励市场举报企业的违规行为,严肃市场纪律。

    (二)券商自身练好内功

    券商自身要不断激发内生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券商的合并,不能为了合并而合并,简单盲目的合并最多起到1+1=2的作用。只有加快“轻资产”转“重资产”,“卖产品”转“卖服务”,才能真正达到1+1>2的效果。此外,大多数企业由于在文化、业务风格上存在差距,双方利益难以协调,收购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企业领导权问题。

    (三)金融开放越开越大

    资本市场的大门要越开越大,对外开放的路要越走越宽。外资券商不断进入,在看到风险的同时也应看到机遇。通过外资券商的压力,倒逼国内证券行业的转型升级,这也是双循环中资本项下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四)防止信息泄露 保证兼并有序进行

    完善市场机制,防止信息泄露和内幕交易问题,做好保密工作,保证兼并的有序进行。做好投资者教育,防止券商合并被“股民化”。在收购时,防止恶意收购而触发毒丸计划,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收购方应通过授予“金、银降落伞”等方式,充分保障被收购公司高管层和中层人才的权益。

    从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到第一创业与首创证券,再到此次最有可能实现合并的国联与国金,每次传闻一出,都会在资本市场掀起一层浪,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超级航母的渴望。相较于世界一流投行,国内券商体量小、发展滞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从客观上来说,不断的并购重组,是我们赶超世界一流投行的较好捷径。在这种趋势下,做大做强国内券商,完善各种投行业务,匹配中国巨型企业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需求,打造世界级中国航母级券商指日可待!

(本文发表于新华财经)

本文作者为景乃权,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郑斌武,丁瀚,浙江大学金融系研究生;褚鑫杰,董成栋,王北辰,夏森顺,戴京雨,浙江大学本科生,感谢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