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在加强决策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的同时,开展专业气象服务。浙江省公众气象服务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主要是通过电话、报纸、广播电台和信函等开展。80年代起,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方式和传播渠道不断拓展。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气象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公众气象服务开始迈向现代化,并向农村和基层延伸。
2017年浙江省气象局启动“一市一品”行动任务,各市级气象部门围绕地方需求,量身定制行动清单并接受考核,在社区气象灾害风险防御、决策服务新模式、生态气象服务模式、智慧化交通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集约化、江海联运气象保障服务等方面开展大量探索,成效初现。全省气象监测能力显著提升,截止2020年全省各地共建有自动气象站2980个。全省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建成了3.1万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信息传播能力显著提升,开展5G天气消息服务业务试运行,依托移动运营商庞大用户基数和靶向精准服务能力,实现精准化推送、融媒体展示、智慧化服务,且无需借助微信、微博、APP等载体全网推送。基层气象防灾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气象部门着力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实现全省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全覆盖,累计建成7513个标准化村(社区)。
但气象公共服务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不充分问题。
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尚待进一步完善。在监测设备等维护维持经费使用上尚待加大投入。自动气象站、电子显示屏等设备常年安置在野外或户外,易损易腐,设备维护更新压力不断增大,大多数县(市、区)对维持经费的需求强烈。专项资金分配与使用相对分散,绝大部分县(市、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资金量小的问题。
2.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
山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立体小气候特征明显,监测布点仍存在一定的盲区,灾害损失很大。沿海地区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有待加强,特别是海上浮标、强风、海雾等观测系统缺乏,部分有人岛屿仍未能实现有效监测。
3.面向行业的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水平不高问题。
农村和农民抵御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相对偏弱。各地在城市绿地、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气象监测和预警服务等方面投入较少,保障能力不足。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气象服务能力。
4、基本公共气象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问题。
但全省层面缺乏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中长期规划的战略部署。在项目审批程序、项目资金管理以及项目库建设等方面还须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部分地区绩效目标不清晰,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对此,张雷宝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政策目标层面: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气象服务均等化
在我省基本或初步实现了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目标之后,下一步战略目标必然是高水平或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为此,根据全省各地的实际需求以及我省气象防灾减灾的形势要求,建议在下一阶段开启“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建设任务。面向未来,“更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建设目标任务是发展更为充分、更为均衡的公共气象服务,实现人人享有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公共服务,保障基层自动气象站从“四要素”向“六要素”的顺利升级以及气象站更新维护的有序进行,让浙江省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当然,“高水平气象服务均等化并不等于高水平气象服务现代化”。显然,前者强调的是立足均等化或普惠气象的高水平,后者侧重专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考虑到均等化政策的内涵规定和本质要求,“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提法既是对原有政策的自然延伸,亦能更好呼应“两个高水平”的浙江战略。
2.区域布局层面:从遍撒“胡椒面”趋向“上山下海”
在现实财力条件约束下,原则上应从严控制全省自动气象站建设,着力通过优化气象站的区域结构布局。也就是说,在区域布局上更加突出“上山(即山区)下海(即海岛)”思维,即重点加强山区、海岛以及边远农村等气象灾害多发和频发地区的公共气象服务政策投入力度。公共气象专项资金要突出“上山下海”导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山区和滨海或海岛”的防灾减灾气象需求更为强烈。例如,舟山每天约7000艘百万渔民飘在海上(不止舟山渔民,还包括温州、台州以及省外渔民),海洋气象需求相当强烈。二是山区和海岛地区的地方财政通常更加困难,地方气象财政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3.支出结构层面:从买“硬件”为主转向“软硬兼施”并重
相比气象“硬件建设”,气象“软件”建设更有必要。也就是说,未来气象公共投入政策重点要从“前期买设备”, 转向“后期强软件”转变。例如,调查中发现全省约26.7%的县市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用能力培训”,20%的县市明确提出“要推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化建设”,20%的县市明确提出“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气象软件支撑需求。这里,“气象软件”建设范围包括各类气象监测平台建设、气象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提升与培训、加大气象科普宣传等。为了更好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政策绩效,“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习近平,2016)。
4.管理制度层面:专项资金管理从年度化转向中长期绩效化配置
建议公共气象专项政策的实施和管理周期从年度管理为主转向中长期优化配置。例如,下一轮专项政策实施周期可设定为三年周期,到期后根据第三方对县市及对公共气象服务政策绩效评估情况来确定相关扶持政策是否保留、调整或取消,加强年度绩效目标与中长期战略目标的衔接,引导基层气象部门在更长时间、更大视野考虑区域气象站的建设与布局问题,防范短期行为引致的低绩效风险。此外,建议对 2014 年发布的《浙江省公共气象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和政策改进的需要适时相应修订(如优化“因素法”分配机制),解决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促进集中财力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