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关于建立完善我省以医院为基础的区域应急救治中心的建议

    面对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地区的公共应急能力十分重要。只有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应势而动,才能赢得先机。2020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通过了《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近日又印发了《浙江省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是新冠疫情发生后首个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制修订的省份。面对突发情况,及时做好监测预警、快速出台措施、实时更新优化决策,才能将风险最小化。

    但我省在区域应急防控治理体系上还存在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以医院为基础的救治防控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大型综合类医院缺乏直报国家或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早期预警机制。虽然当前有直报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信息系统,但疫情病例发现和流行病学调查两个环节存在脱钩,大型综合类医院没有突发重大疫情的直报机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警的及时性。二是,紧急状态下的分散收治导致病例科学救治的难度加大。突发重大应急管理事件发生时,在短时间区域内救治需求猛增,紧急状态下没有大规模集中收治的医院,尤其是危重症病例的分散收治,较难组织科学有序的多学科会诊和不同诊疗方案的对比研究,大大增加了科学救治的难度。三是,医院系统响应战时状态存在盲目性,应急管理效能偏低。医院系统内没有建立起救治防控决策指挥体系,在突发重大疫情爆发早期的黄金时期,不能及时分享救治防控经验,较难组织分级、分层、分流的联防联控工作部署。

    为了解决预警决策、危重症病人救治、院感管理、疫情阻断等公共卫生应急救治防控工作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李飞等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

    应尽快出台“区域应急救治中心”的规划建设方案,完善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安全保障的基础设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省高度重视本区域的公共卫生应急安全保障,最近重庆、云南、安徽、陕西等地纷纷加码投资新建或改建应急医院。现阶段亟需对我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进行宏观指导,抓紧研究出台“区域应急救治中心”的规划建设方案,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群体量,依托大型综合类医院建立区域应急救治中心,对应急救治中心的定位布局、基础设施、运行管理、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性指导。

    建议二:

    从保障区域公共卫生安全的工作角度,提高应急救治中心功能定位。区域内的应急救治中心,可以划分为省级、市级等两个层次,市级应急救治中心可以作为省级应急救治中心的医院。建议应急救治中心与疾控部门的部分功能融合,加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赋予省市级应急救治中心直报省卫健委的预警权限。在突发重大疫情发生时,疫情即战情,建议在省市级应急救治中心设立医院系统的救治工作指挥部,在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指导本区域内医院的院感管理、救治方案、病例分流、病例数据分析等救治防控工作,提高以医院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效能。

    建议三:

    建立医院系统内的分级应急响应机制,以及分层应急协同机制。医院系统内设立专门的分级应急响应机制,按照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院感管理、资源配置,针对不同类型应急管理事件建立分级专项应急预案。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不同层级的医院体系,以社区医院作为基本单位,按照不同级别的应急管理事件制定各个层级医院紧密协同的联防联控机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和分层应急协同机制,是快速响应和科学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医院系统应急预案,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具有权限宣布本区域内医院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协同机制。

    建议四:

    建立应急救治防控数字治理平台,解决医院间的病例数据共享、共治难题,优化提升应急救治的基础能力。突发重大疫情对人类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于“未知”风险,当前医院病例数据无法及时共享以及病例治疗不能统筹协同,严重制约了新发疾病的救治效率。建议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依托应急救治中心建立“应急救治防控数字治理平台”,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电子病例、5G等技术手段提高病例数据共享的及时性、完整性、系统性,为救治方案、药物开发、疫苗研发等科研活动夯实数字科研设施;另一方面,依托应急救治中心,在突发重大疫情时期组织开展有序、协同的救治和临床工作,遴选甄别出最具可行性的救治与临床方案,强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救治方案和临床研究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