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南北经济差异:广东,全国最靓的仔?

    南北经济的宏观话题,前面说得很多了。这回起,我们聚焦一些具体区域——比如,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要重点说明的是,笔者才疏学浅,掌握的资料信息又着实有限;兴之所致、茶余饭后的“漫谈”,不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不准确、不客观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广东省经济之强,天下皆知。

     2020年,GDP突破11万亿,连续32年排名各省第一,份额达到全国的1/9;换算成美元是1.6万亿,早已超越俄罗斯,与2020年、升至全球GDP前10强的韩国,旗鼓相当。广东以一省之力、敌“四小龙”最强之一国,傲然跻身全球十强;仅省会城市广州,GDP总量已与新加坡相当。

    成绩如此骄人,难怪不少人对广东的印象,就是遍地“壕”;小品节目里,只要说广式普通话的,八成演富商。然而这个印象,只能说是错觉。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广东的第一个特点了:区域差距明显、财富高度集中。没错,它GDP领跑全国32年,实力强大——但主要聚集于珠三角;其他省域,其实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的任务,也很繁重!上回《微评》,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个现象。下面的数据,更加清楚:

    1、珠三角。

    广东省地理面积不小,共21个地市。可以简单分成两大部分:“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9个城市;以及“非珠三角”,其它12个地市。珠三角地理面积占全省30%,而2020年GDP高达8.94万亿元,占全省的80.8%。假如,将它独立为一个“省”,那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仅次于江苏的10万亿;而剩下的70%、“非珠三角”GDP才2.12万亿,全国30个省份中,排名20开外,与云南相似;落入经济欠发达地区,毫无悬念。

    2、“小珠三角”。

    非常吊诡,珠三角内部,结构竟然也是如此。2020年,它所属城市的GDP分别是:深圳2.7万亿;广州2.5万亿;佛山1.08万亿;东莞0.96万亿…没必要再列了。这4家城市,面积仅占珠三角28%,而GDP高达7.24万亿,占区域GDP的80.98%;把它们独立成省,全国竟还能排前三。巧合的是,这个比例,与“珠三角占全省”惊人的一致。

    换句话说,广、佛、深、莞四座城市(姑且称“小珠三角”吧),以9%的地理面积,经济比重高达广东省65%!珠三角的其他城市,除珠海名气大点外,比如肇庆、江门,其实全国没几个人知道。它们目前的二手房均价,每平方米还不到1万元;与相隔不远的广州(均价大致4-6万)、深圳(均价约8-10万)对比,当真天差地别。无论如何,与“遍地土豪”都扯不上啥关系;更不必说,其他非珠三角城市了!

    因此,与其说广东经济强,不如说“小珠三角”超级发达。近年来,数据显示广东省人口持续净流入(全国第一,并相当于二、三、四的总和),其实,估计90%以上流入了“小珠三角”;而同为珠三角重要城市的中山,人口竟是净流出。

    这样的经济结构,使广东省显得多少有点“另类”。因为其他经济强省,比如江苏、山东、浙江,都以“发展均衡、城乡差别小”而闻名。江苏不说了,所谓“散装苏大强”,随便拎出一个地级市,全国都是中上水平;2020年,排名垫底的宿迁市,GDP是3262亿——妥妥地超过:广东省排名珠海之后的15个地级市,包括珠三角成名以久的中山、江门!就说浙江吧,杭州、宁波、温州、绍兴,GDP全都稳超6000亿;后面的嘉兴、台州、金华、湖州等,实力也都在宿迁之上(湖州相仿),同样秒杀广东多数城市。

    如果,把全国各省(市)比拟成30个“班级”,地级市比拟为班中的“同学”。那么,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GDP都在5.5万亿以上,5个省GDP加起来占全国40%,是当然的“重点班”;可广东这个“重点班”里的“尖子班”,成色是非常不足的。因为,它其实就4位“学霸”(100%考985,2

哈佛、剑桥候选人)特别突出,其他多数同学,其实一本都考不上。而苏、鲁、浙、豫,则素质普遍比较齐整,除个别“学霸”如苏州、杭州、南京、青岛外,其他定位985的同学很多,至少多数、妥妥的一本水平。

    广东省的第二个特点,是“经济强势、文化弱势”。这当然不是说,广东缺乏本土文化;恰恰相反,岭南文化是它特色鲜明的名片。这里的“文化弱势”,相对于强大的经济地位而言。反差之大,令人印象深刻。

    一般来说,现代社会中,文化地位、经济地位是正相关的。仅以方言为例,别说纯正的北京腔、地道的上海话了,包括苏白、吴语、甚至山东话、四川话(“川普”),都时常可以“本来面目示人”、毫无惧色;而经典的广式普通话,听、说起来就特别费劲,时常被调侃为“鸟语”。上世纪80-90年代,“港台腔”也一度流行,粤语金曲、香港电影、TVB电视剧风行大江南北,陪伴70后、80后两代人的成长;可近些年,要么全然不见踪影,要么越来越边缘化。其实,就算“港台腔”、歌曲影视,大概也就反映了两岸三地的文化融合;与广东本土,好像并没有啥关系。

    当我们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深刻背景原因的。一来,广东特别务实、低调。“北方人”(韶关以北,都认作北方)认同与否,有甚么打紧?干嘛出那个风头,争一日之短长。人家压根就没啥“弘扬地方特色、为岭南争光”的意识。二来,岭南文化本就非常复杂,是个多元化的综合体。至少,三大板块并存: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这三类文化的共同点,是重商、务实。大家因利而聚,喝功夫茶、谈商业合作,异常默契;没啥合作机会,则一笑而散、相忘于江湖。其他方面,从方言、饮食,到抱团、冒险精神等,其实泾渭分明、没啥共同点。比如,潮汕人号称“中国犹太人”,商业天分之高、冒险精神之足、发掘市场机遇能力之强,中国之大,估计难出其右——李嘉诚、马化腾、黄光裕、宝能系……房产、金融业的一大批巨擘,全是潮汕人。客家人则富于中国传统美德,以重视教育、崇尚个人奋斗、务实节俭而著称——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元帅、叶挺将军,包括新加坡李光耀、泰国总理他信兄妹、马来西亚首脑叶亚来;更不用说近代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太平天国多数元勋…都是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广府人勤劳肯干、务实精明,与潮汕商帮相比,风格要稳健很多,注重实业致富——比如佛山下辖的顺德、南海,“中国百强区”长期名列前茅;一个北滘镇,坐拥碧桂园、美的两家“草根出身”的世界500强,作为“宇宙最大”房企与家电企业,异常低调、从不矜夸。如果不是2020年底那场突发事件,大名鼎鼎的美的电器创始人,未必有几个人知道。

    这就是斑斓多姿的岭南文化。不出风头、低调务实,习惯于“闷声发大财”;同时又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那么些能干的族群,你过你的、我过我的,相安无事。近些年,外来人口持续涌入广东,带来各种新的冲击,文化又开始融合、重构。

    广东还有个不太引人注目的特点:经济总量高,出生率竟也不低。人口出生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系吗?大有关系。近年来一系列情况表明,出生率下降、人口深度老龄化,已经为全球所有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很像一个对当代工业化、城市化文明的“诅咒”。欧洲就不说了,所谓“难民危机”,其实就与西欧深度老龄化、意图引进穆斯林劳动力,然后引发剧烈的文化冲突有关。在东亚。老牌发达国家日本,大家都看到了,7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酒店服务人员,比比皆是;发达的韩国,2019年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率跌破1,被媒体评价为“几十年后、可能率先在地球上消失的国家”。唯一平均年龄还年轻的,是美国;但显然与它是个移民国家,外来人口补充有关。

    众所周知。咱们人均GDP还很低,离发达国家还有很长距离;然而,人口出生率走低、深度老龄化迫近,已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创建国以来新低;公安部最新数据,2020年,新生儿人口竟然只有1003万人……如果核实,出生率将跌至7‰左右,非常惊人。

    很明显,东三省是人口老龄化的重灾区。这些年,不仅由于经济不景气、就业机会少,东北年轻人口大量外流;留下来的,也不愿生孩子。京、沪、津作为发达的直辖市,房价、教育、就业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年轻人愿意多生几胎的,估计倒属于异类。经济强省江苏、浙江,出生率明显偏低;而在发达省份中,广东的人口出生率算比较亮眼的。据媒体报道,2018年,广东新生人口数就超越山东,成为全国新晋榜首;而曾被冠以"中国最爱生孩子省份"的山东,生育意愿在大幅下降,尤其以二孩数量下降最为明显。

    有时候,翻翻人类文明史,颇多感慨。诚如赫拉利《未来简史》所言,当代人类社会,可能进入了有史以来最文明、最先进的时代。长期威胁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生存的:饥荒、战争、瘟疫,都似乎渐渐远去(新冠敲了警钟)。世界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男女同样受教育、参加脑力为主的社会分工;医疗水平发达,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多数人在城市聚居生活,享受着以前无法想象的便利。

    然而。这样的文明、平等、进步,不可避免地带来:1、女性预期收入不低于男性、经济独立,大幅度提高了生育的机会成本;2、儿童夭折概率极低,大幅度降低了“多生以保险”的必要性;3、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拉高房价,大幅度提高了居住成本;4、创新经济依靠知识、依赖技术人员,大幅度提高了教育成本;5、东亚固有的科举传统,教育竞争“内卷化”严重,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堪重负。这些变化,无一例外都将指向——少生、不生孩子。那么。站在整个文明的角度,如果连最基本的人类世代更替都无法持续,文明还能够走多久呢?

    扯远了,回到广东经济。这种经济总量庞大、人口出生率还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的情况,无疑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归根到底,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主体;人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正常需要,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目的。人变老了、变少了甚至逐渐消失了,一切都无从谈起;无论发达国家日本“失去的X年”,还是衰落的东北“难振兴”,都是如此。当然了,广东的经济特点,不可能违背一般规律;它的良好表现,可能正与其少数城市财富集中,多数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不足有关;也与深厚的区域文化有关。篇幅所限,今天就谈到这里;下次,我们再从历史演化、经济地理、人文传承等角度,解读广东省经济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