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如何建设“无废城市”?

    2019年初,国办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而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意义无须赘述。但是对于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且仍在迅速增加的我国,如何才能保证《方案》有效实施?我国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关键问题有哪些?政府推动的抓手何在?

    总体而言,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必将面临着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因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便捷性而持续增长的挑战。一方面,生活水平提升必然会导致生活垃圾产出量增加。另一方面,生活便捷性增加同样增加了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这些难以逆转的趋势必将持续给“无废城市”建设以压力。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现实异常严峻,倒逼着政府的固体废物治理必须不循常规、创新机制。

    对此,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徐林教授针对方案的实施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点在哪里?

    1.末端资源化利用能力是关键。本文认为,既然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固体废物的产生无可避免,那么资源化利用才能真正实现“无废”,城市固废治理应从过去强调处置能力建设向加强资源化能力建设的方向转变。

    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规模效应是根本。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迫在眉睫,尽快形成以区县为单位的闭环产业群,建立从垃圾产生到资源利用的再生资源循环体系,唯有如此,“无废”才能可期。

    3.长期来看,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固体废物的源头产生量可大大推动“无废城市”的建设。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对推动垃圾的减量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中长期努力的目标,有两个重要的抓手:其一,倡导绿色生活。一方面倡导居民适当改变生活必需品的配置方式,另一方面培养绿色消费习惯,如自带环保袋购物等。其次,减少甚至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二、 “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做什么?

    1. 加强对资源利用企业的支持,并且更多地用减税方式代替直接补贴的方式。“无废城市”的关键在于末端资源化利用,因此,政府必须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其技术创新,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如何支持?本文认为,应尽量减少政府惯用的传统的直接补贴方式,代之以大幅减税。这是因为补贴金额难以精确计算且易带来新的寻租空间,相对而言减税更易操作,而且更好地让市场发挥作用,优胜劣汰。


    2.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监管,保证固体废物的处置过程达到环保要求。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有可能产生新的污染,尤其是易腐垃圾的处置更容易产生废水、废气,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操作标准,加强过程管理。对于各地都在推进的“湿”垃圾堆肥、黑水虻养殖等处置模式,更需要出台产品标准、加强管控,避免食物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或者养殖业,造成二次污染。

    3.对固体废物的制造者征收环境税以及环境附加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对于固体废物的重要制造者─包装类企业,一方面遵循“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通过直接征税征费的方式促进其简化包装、多用绿色包装;另一方面促进这些企业创新销售模式(如采取押金─返还制度回收外包装物)主动回收包装物,减少全社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4.以居民的接受能力为考量逐步出台分类难度递增、处罚力度递进的强制措施。我国的垃圾分类刚刚起步,对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出台难度递增的居民分类标准和相关处罚措施。现阶段普通居民家中的生活垃圾分类还是应以“干”、“湿”二分为基础,在一些人员素质较高、垃圾品种相对简单的区域可因地制宜地进一步强制细分,如写字楼、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大楼区域可以考虑将废纸、一次性纸杯等再分出来。当垃圾分类的新时尚被更多人接受时,再增加难度,升级处罚力度。

    归根结底,城市垃圾治理的逻辑应该是:首先考虑资源化利用,其次将无法资源化或者资源化成本过高的送去焚烧,而填埋只能作为迫不得已的应急手段。即:资源化利用才能使“无废城市”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