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情况调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高校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建设文件要求将实践教学有机纳入教学计划。为全面了解浙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现状及实效,詹真荣教授等在2020年暑期备课会上对与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提出了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建议。

一、浙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受访者是浙江省90所高校的103位思政课教师,分布在全省八成高校,本科与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各占一半。其中研究生学历占九成,近三成有博士学位,5年以上教龄的占84%。从调查数据看,浙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情况喜忧参半。

    1.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基本落实

    (1)课程建设保障情况基本良好

    独立开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并能保证学分学时的高校占59.8%;有实践教学专门机构或指导中心的占38.2%;有统一规划指导教学实施方案占86.3%;开设本课程时间达5年及以上的有59.8%。

    (2)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因地因校制宜,有不少教学创新:一是教学时间灵活多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的占50%,专门安排2-3周时间完成调查的占28%,利用寒暑假返乡调查的占48%,以课程作业形式完成的占28%,组织暑期社会实践的占29%。二是活动地点多样:有专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占84%,有红色教育基地的占82%,去企事业单位的占44%,去街道乡镇、社区农村的占63.7%。三是教学形式多样:开展社会调查的有89%,参观考察的有 83%,志愿活动的有59%,运用课堂情景剧表演的有43%,组织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的有54%,开展学农学工等实地体验的有35%,还有10%采取虚拟仿真形式。四是以思政课专职教师指导为主,占80%,兼职教师指导为辅。

    2.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1)坚持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有37.3%开课时由指导教师部署动员、实践小组进行策划;有49%对实践教学进行过程管理,要求写实践日志,记录真情实感;43%要求提供微视频,做展板等;有91%要求提交实践报告;74%要求汇报交流实践成果。

    (2)思政课教师自我评价较好。43%受访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效果很好;53%认为形式单调,效果一般;认为徒有虚名,几乎没有效果的只占3.9%。

    (3)对学生参与度总体满意。41%受访者反映学生“积极性高,人人参与”;56%反映学生“积极性一般,部分参与”;反映“参与很少,无积极性”只有2.9%。

    3.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明显特色

    教育部2020年11月公布认定的33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类一流课程中,浙江高校占6门,说明浙江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成效居全国领先地位。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其课程特色有:一是“全景式”实践环境机制,以社会实践、学科竞赛、课说浙江等手段,强化实践感知与理论学习良性互动。二是“沉浸式”体验机制,以“身近、脑近、心近”为目标的感悟体验,改善社会实践教学效果。三是“双导师”机制,以思政课导师+基地实务精英导师,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四是“示范性”品牌效应,“浙江实践前沿问题研究”“基层社会治理跟踪调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跟踪调研”“浙江高考新政跟踪调研”“省内外浙商跟踪调研”“浙江现象(窗口)跟踪观察”等成果产生广泛影响。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参差不齐

    10多年来,浙江省各高校为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被调查高校中还有40%没有独立开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62%没有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14%没有统一的教学实施方案,28%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只是在校内完成,还有32%的思政课教师不清楚教育部、省教工委关于高校单独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专门要求。

    2.“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不够理想

    认为效果很好的受访者不到一半。导致实践教学实效不理想的原因复杂,44%的受访者认为是教学手段单一;75%的受访者认为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动性不够,配合度低;59%的受访者认为是教师指导能力不足;63%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实践基地不足;45%的受访者认为是学校不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不足;73%的受访者认为是学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问题。

    3.社会实践资源不足与使用率不高问题并存

    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因为缺乏学生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实践存在“放羊”现象;一些高校因为缺乏有效教学激励或科研优先导向,教师缺乏指导学生的热情,导致实践基地挂牌签约后并未发挥作用;也有一些高校暑期学生社会实践轰轰烈烈,而作为重要指导力量的思政课教师却闲置一旁等。

三、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实效的建议

    根据习近平同志关于年轻干部要提高社会调查能力的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事实上,思政课教师却大多是“三门教师”(从家门到校门到高校科研单位门),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实际工作历练,对社会、对实际生活认识肤浅。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有获得感,思政课教师自己就要成为社会调查的“能工巧匠”。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实效。为此建议:

    1.通过有计划地培养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建议中宣部、教育部制定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督促各类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优势,逐步建立思政课教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帮助他们点面结合地理解社会与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实践导师。其主要方法可有:组织老中青相结合的导师组,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做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中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参照党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分期分批组织青年思政课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或参加扶贫支教工作,时间不少于全职半年,并形成制度,且作为思政课教师日后晋升的必备条件;将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情况纳入对高校党委考核内容。

    2.建立思政课后备教师社会调查能力培养机制

    将社会实践能力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多年来,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创新实践,主要组织以总结浙江经验为主的参与式研究、问题导向的参与式研究和创新探索的参与式研究。经过八年探索,锻炼并有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研究生毕业从教后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得心应手。同时资政建言,服务社会,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在《公共政策内参》《咨询研究》录用的18篇调研报告中,11篇获得省领导批示,有多篇报告被《改革内参》《经济要参》等国家智库采用;研究生参与式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全国挑战杯比赛特等奖和三等奖。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探索有利于思政课后备教师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以推广。

    3.督促高校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落实保障机制

    中宣部、教育部有较完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要求,也强调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统筹起来”。但落实还差强人意。建议一要保证思政课实践的学分学时。二要整合全校实践资源。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由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各专业学院联动合作,整合现有校外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资源,助推思政课实践教学。三要统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作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各专业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将暑期社会实践变成“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确保社会实践质量,真正实现人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