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困境与超越:历史名城的“网红”逆袭之路

微评提示:中国之大,城市数量繁多、斑斓多姿。我们曾在“广东经济之谜”中戏称:如果将各省比拟为“班级”、城市比拟为“同学”——那么: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是当然的“重点班”;在共同的“班长”北京、“学委”上海带领下,广、深、渝、苏、成、杭、汉、宁……就是所谓“学霸”、“尖子生”了。他们自带光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考上清华、北大等顶级名校,意料中事。但学霸,毕竟只是少数吧。另外的多数“童鞋”,或出身普通、资质平凡;或家道中落、优势不再,长期光芒黯淡、默默无闻。从此就没有机会了吗?未必!他们中的佼佼者,通过顽强拼博、不懈努力,竟也成功逆袭;近年来,不仅排名迅速上升,跻身“优生”行列,还活力焕发,成为令人瞩目的“网红”,非常励志。今天的主角:合肥VS西安,就属于这类典型。2020年度,这两家城市GDP双超万亿,晋升新贵、万众瞩目;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清楚,那些艰辛的过往?所以,仍然从历史说起。

一、历史渊源:地理、军事与文化

    1、合肥

    古称庐州、庐阳、合淝。光这名字,就有一桩“公案”:网络“最难听城市改名”排行榜;合肥,与石家庄(原常山;赵云故里)、包头(原九原;吕布故里)、枣庄(原兰陵;美酒、兰陵王)等,长期并列第一。好像也对。庐州,包拯、李鸿章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前几年有首歌叫《庐州月》,歌词很美;怎么听,都古朴典雅、书卷气扑面而来。咋就成了“一对胖子”、“化合肥料”呢?——有这类疑问,不奇怪。但真的是误会!其中,包含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

    原来,“合淝”是个县名,2000多年前就有;取水位上涨时,南淝、北淝二河合而为一之意。它就在后来才设立的“庐州府”驻地。也不知道为啥,大家写着写着,“淝”字三点水写掉了……成了“合肥”。记得清末有幅对联,挖苦李鸿章、翁同龢(原籍江苏常熟。光绪帝师、任“大司农”)误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既嵌入官职、籍贯;字义又天衣无缝,堪称绝妙,传诵一时。

    再后来呢?大清亡了。民国除旧布新,“废府存县”改制!庐州,从此便成了历史;合肥保留下来、升格为市名。但它不过是个省内中部的普通城市。直到抗战胜利,才第一次升格为安徽首府;迄今,也不过几十年时间。与广州、南京、杭州这类无可争议的省会相比,确实有点底气不足;但真的没办法。因为安徽的文化,非常独特;全国各省之中,堪称一绝!为啥这么说呢?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淮河,历来就是南北分界线,两边文化差异巨大。长江比淮河偏南一点,功效也差不多:比如“苏南”与“苏北”,就以长江为界;同在一省,经济、文化迥然不同。而淮河、长江,恰好一起从安徽境内穿过、都在江苏入海;从而将它们“切割”成三截!相对来说,安徽切分得更加完美,非常平均;然后,麻烦就来了。

    这种地理结构,使安徽一个省内,形成了三大文化圈:淮河文化(皖北)、皖江文化(江淮)、徽州文化(皖南);不仅差异巨大、融合困难,甚至带一点“敌意”!历史上的分裂时期,皖北、皖南经常互为敌国。三国“张辽大战逍遥津”、前秦东晋“淝水之战”,都发生在合肥一带。麻烦还在于,三方地盘、实力都相近,谁也未必强得过谁。隔壁江苏也江、淮分割,但情况好得多:省内公认的强市,宁、苏、锡、常等全在南边,苏北实力瞠乎其后、强弱立判。安徽就不同了,常为“头把交椅”争得不可开交。安庆、芜湖、蚌埠、合肥都有机会——所谓“安徽”,本就由“安庆府”与“徽州府”(现黄山)并称而成,清朝时安庆是首府;芜湖经济活跃,太靠东南了;蚌埠在军阀大战时也混过首府、太靠北……新中国成立后,争议仍然不断;到1952年才因“中部”的区位优势,最终确定合肥为省会。

    2、西安

    与合肥艰辛的“省会之路”相比,西安,绝对不存在这个问题。别说陕西省了,就放眼全国,也找不到几个敢与它PK影响力的城市。从周代开始,巍巍长安、当了一千多年的帝都;雄汉盛唐,给咱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唐末五代之后,随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北移,明初黯然改名“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当代培养出张艺谋、贾平凹这样的大咖,可随后者那部小说的流行,竟又蒙上层“废都”的阴影。经济中心南移,我们在《南北经济漫谈》系列解读得很透彻了。可政治、军事中心,为啥会出现东移、北移,使得西安这个千年古都,最终被弃用呢?郭建龙《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一书,观点非常精彩。受其启发,这里展开一下。

    一切都要从“安史之乱”说起。这场八年才平息的叛乱,不仅动摇了大唐的根基,从后来的演化看,可能对整个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国史家认为,它在时点上、刚好将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帝制史一分为二;是“历史之轴”。这场变乱使大唐盛极而衰,丢失了至关重要的河西走廊(一千多年后,中原王朝才恢复控制),“陆上丝绸之路”从此断绝;而且,大量士族被迫南迁,东南一带迅速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还有特别关键的,唐代之后,游牧民族的主要军事威胁,从西北转到了东北!

    我们平时习惯看平面地图,难以明白诸多奥妙。其实,中国的地形极具特色,从西到东,地势由高到低、呈“三级阶梯”式走向。西安地处“第二级阶梯”的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物产丰富、潼关天险易守难攻,有巨大的地理优势——而东边广袤的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如果能占据关中,再南联巴蜀、获取“天府之国”的资源,控制大半个“第二阶梯”后;东面出击夺取天下,就十拿九稳。比如秦灭六国;刘汉灭项楚;到北周灭北齐,隋代北周、一统天下;李唐灭隋末群雄、夺天下;全是这个路数。三国诸葛亮一心北伐,期望攻取长安、重演刘邦故事,可惜功败垂成;反而司马氏以晋篡魏,发兵先平蜀、再灭吴,依葫芦画瓢、统一天下。所谓“西北有王气”,长安能够连续成为千年帝都,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军事、政治逻辑。

    然而。“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阻断,西部的商业遭受重创,经济中心转向南方腹地。“第二阶梯”的经济资源,已不足以与“第三阶梯”的雄厚实力抗衡,此其一。其二,东北的契丹、女真,以及蒙古先后崛起,军事力量极其强悍,对汉人王朝构成了巨大威胁。只有重心放在东边,集全国之力,才能相抗。五代至北宋建都开封(汴梁),虽然经济、文化成就巨大,终因无险可守、难免覆灭的命运;逃到临安搞南宋、仍然不行。大明被迫“天子守国门”,坐镇北京,利用险要的地形,修长城、驻重兵,抗击蒙古、女真。那辽、元、清等游牧民族政权呢?更不会选长安了!因为北京,是“草原游牧-中原农耕”两大文明的最佳平衡点,这里建都才两头兼顾、左右逢源。这样一来,长安就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变成“西安”了;再也难现往日辉煌。

二、现实世界:困境与超越

    终于回到现实了。从上面的历史演变、结合当代的经济环境,我们大致也能体会到,这两个城市要实现腾飞、所面临的巨大困难——缺乏足够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1、合肥的困境

    合肥,正所谓“普通人家的孩子”,没啥优势可言。安徽是中部省份,无沿海之地利,传统产业以农业、食品加工、采矿业为主,相对比较低端,经济长期弱势;在中部几个省当中,毫不起眼。虽然“凤阳县小岗村”作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村”,以拉开改革大幕名世,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可改革以来的经济奇迹,沿海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珠三角、长三角那才是明星,经济政策、资源倾斜的宠儿,中西部明显缺乏存在感。

    其次,合肥1952年才确立为省会,“资历”尚浅;城市规模、人口数量都比较有限,缺乏积累。再次,如前面重点指出的,安徽多元、“散装”的文化,省会城市明显缺乏向心力。今天,即使合肥发展一日千里、光彩夺目,而且首位度(占全省GDP比重)才26%,全国各省会仅排13位;省内仍有大量认同的声音,认为它侵占了太多资源;“霸都”的外号不胫而走、众说纷纭,就是最好的印证。

    当然了,也不能说没有优点——合肥的科研实力,意外地强。这与战备年代、1970年中科大搬迁至合肥有关;另外,合肥工大的实力也很强。1989年,新中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实验室落户合肥、相关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个点上,它是超越一众强势城市,甚至比肩北京、上海的存在,很容易被忽视。

    不说久远的过去,就以2000年为例吧。合肥当年GDP是325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80位,毫无存在感。当年一、二线城市的位次,就不列了。勉强可以作为参照的:长沙35位、南昌60位,甚至连湖南衡阳、常德,中等省份的普通地级市,排位也在它前面。

    2、西安的困境

    西安呢,综合条件当然比合肥强点。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不能睥睨天下、与北上广深争雄;“西北第一城”的地位,从古到今都勿庸置疑。只是西北区域的经济,太薄弱了!广袤的国土上,人烟稀少。陕西省地理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000人。相比之下:广东17.97万平,1.2亿人,是陕西的3倍;江苏10.72万平,8000万人;一半左右的面积,人口是其2倍。

    当然,陕西的突出优势,是资源丰富。煤炭、石油、有色等储量可观,催生了石油化工、煤化工、采矿、金属冶炼等重工业发展充分;作为当年“大三线建设”的重地,军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行业,也实力强劲。但从总体来看,它远离南方经济腹地,缺乏现代经济依赖的水运体系,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昂;加工制造业集群、民营企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与经济强省比肩。西安作为当然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GDP份额一直占全省1/3强(比例还在不断上升),集中度已非常高;但受限于全省整体实力,全国范围多年不突出。

    与合肥相比,西安的整体科教实力更加雄厚。除北京、上海外,它与武汉、南京并列,都具备“全国高校第三城”的潜质,拥有西安交大、西北工大等众多优秀高校,科研院所也实力超群。

    2000年,西安全年GDP是646亿元,合肥的2倍;全国城市排名第33位。虽不致于像合肥那样,完全没有存在感;30开外的位次,与“四大古都之首”的期望值相比,好象还是不太相称。

    然而这些情况,短短20年后,已然面目全非。西安、尤其是合肥,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就之大、引人侧目。

    3、超越:弱者的逆袭

    2020年度,合肥GDP高达10046亿,昂首进入全国城市20强;西安10020亿,排名第22位(其实。区区26亿对万亿来说,基本忽略不计。可以认为,二者没啥差别)。回头再与20年前比较:西安GDP增长15.5倍,排名了上升11位;而合肥竟增长了31倍,排名上升60位之多!令人咋舌。数据显示,它过去十年来经济复合增长率高达16%;是整个长三角增长最迅速的城市。

    两个城市的发展,还不仅停留在GDP数据上。2018年,西安入围“国家中心城市”,迄今只有9家城市获此殊荣。2019年,合肥成为北京、上海之外的第3家“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2020年深圳加入后也才4家。2020年5月的“新一线城市”榜单,合肥、佛山取代昆明、宁波,第一次入围这15家城市; 西安也在列。终于,曾经的“弱者”;与成都、重庆、杭州、南京、苏州等传统“强手”同一水准,实现了逆袭。

    大概正因为此。近期的网络媒体,它们的曝光率越来越高。人们普遍以惊奇的目光,关注这两家既古老、又新兴的城市。像《“最牛风投”合肥彻底火了!狂赚1000亿,还有万亿GDP》之类的帖子,篇篇10万

+,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近年来,它们的房价也开始迅速上涨,引发了广泛讨论。

    如此有趣的现象,值得研究。因为,它可能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认知。短短20年,这俩城市的地理特征、资源禀赋、人文条件,能有啥变化呢?矿藏更丰富了、水运更发达了,还是人更聪明了?主导了新技术突破、还是开发出新兴产业?好像都没有吧。而且,大家都处在同样的环境里,各种制度并没有变化。虽然这一段,国家分别提出“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但那都属于宏观战略,并未专门对西安、合肥大举投入。论具体项目和资金支持,恐怕还没有“振兴东北”来得直接。东北又表现如何?我们在《南北经济漫谈》系列,提出的“天时、地利、人和”框架,解释起来也挺苍白。因为刚刚分析了二者的“困境”,这些因素都还在——人口倒确实增加了;但很显然,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结果。

    当然,有个因素不得不考虑。这也是“霸都”的由来之一:合肥吞并了巢湖!但其实,看一下具体数据:2011年,为方便治理水域,安徽省决定将巢湖(地级市)一分为三,分别由“合、芜、马”切分;巢湖县(市)、庐江县并入合肥;含山县、和镇并入芜湖。当时,合肥并入两个县的GDP共316亿,仅占其总量的8.6%。这点因素,根本不足以解释2011-2020,合肥GDP再翻3倍的增长。

    看来,我们还得开展更深入的考察、研究。篇幅所限,今天就到这里。下一篇,再继续解读它们的“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