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浙江:社区中医馆要开到家门口 看病不再难?

    我们可能都低估了这份规划的“重量”。

    就在近期,浙江发布了《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就是在这份规划中,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而深扒这份规划,你会发现这里面大有文章。

一、梳理“浙派中医”十大流派  41个地方特色中医流派

    在外行眼里,中医可能特别像是武侠小说中的功夫。

    有传承、有流派、有传说、有秘闻。

    有武林高手,也有江湖骗子。

    浙江的这份规划中,第一件事就是系统梳理了“浙派中医”十大流派、41个地方特色中医流派等。

    可以发现,这个规划做的很“中医”,先搞清楚源流,再做详细安排。

    如果说中医流派大家还不是太熟悉,浙江的中医药道地药材那可是在全国有名。

    作为国家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浙江的“浙八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而善于搞经济的浙江,中医药产业产值已经有千亿规模。

    仅在浙江的磐安,这个县境内就有药用植物1219种,种类数量占浙江全省68%;2019年,磐安中药材种植面积就有8万多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23%,是浙江最大的中药材主产区。

    磐安这个多山地的县,中药材种植绝对称得上是“王者”。

二、计划投资560亿 专门打造“四大品牌”

    既然规划雄心勃勃,就得有真金白银的支持。

    在这份规划中,计划投资金额也是历年之最:有560亿。

    而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打造浙江中医药的“四大品牌”:全力打造“浙里中医”服务品牌。坚持“建高地、夯基层、筑网络”,完善整合型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浙产中药”产业品牌。提高道地药材质量,推动现代中药发展。全力打造“浙中医药+”创新品牌。协同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全力打造“浙派中医”文化品牌。强化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保护与研究利用,推进中医药文化交流和服务“走出去”。

    从点到面,可谓是个一揽子计划。

三、2025年 浙江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都要有中医馆

    中医是用来看病的,不是用来看的。

    这一点,这份规划也做了具体的时间表安排。

    目标和任务也很明确:到2025年,全浙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要有中医馆。

    这样的任务就提出了一个挑战:中医医师和优质中医药资源从哪里来?

    现实中,大家看病找中医,其实渠道并不是很通畅。

    一来是因为中医医师的治病手法各不相同,很容易引来误解;二来是顶级中医医师一号难求,普通人很难享受到普惠的中医医疗服务。

    这背后是中医药资源匹配的不合理。

    比如,中医最擅长的治未病和保健领域,本应该设置在和居民“最近的一公里”上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但是,在基层中医中,优质的资源难以流动到基层中医院、或者社区中医馆,巨大的基层需求与资源提供不匹配存在,就导致了社会上一些假借中医之名的人到处宣扬所谓养生保健。

    久而久之,再加上一些“带节奏”的攻击,中医一度被污名化、边缘化。

    浙江的这份规划,就直面了这一问题,希望通过中医“医联体”的形式,流动优质的中医资源走向基层,加强对基层中医医师的培训,一点点补齐这个不匹配的“鸿沟”,最终把中医馆建在离居民最近的家门口,让优秀的中医医师服务基层,实现中医基层化和基层中医化。

    扒了这么多,还是得回到一个老问题:为什么中医值得?

    不可否认,在疫情面前,中医给社会交出了一份“出乎意料”的答卷。

    无论是在武汉使用中药救治轻症患者,还是利用中药预防,中医在全社会不经意的瞬间,第一时间冲在了抗击疫情的一线,并且取得了成绩。

    而在浙江,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浙江救治重症病患,都会在医疗组中配备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全面施治。

    疫情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已经开始面临老龄化。

    冷静的人都该想想,到底什么样的医疗手段相辅相成才比较适合这个局面?

再往深了走,又要回到中医独特的属性:中华文化。

    不同于别的医疗学科,中医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治疗手段上,都饱含着文化的要素,其独特的思想更是在国际医疗学上独树一帜。

    这样的中医药,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吗?

    而对于地方来说,有勇气、有魄力、有胆识率先提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值得肯定。

    按照规划,中医馆开到我们的家门口,你会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