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正在全国各地加速推进,然而,如何向心存疑虑的居民展示政府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对垃圾分类进行全过程监管?如何精准评价各区域的垃圾分类水平?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徐林教授提出了在高科技平台上建构“精准”的垃圾分类考核和评价机制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智能监管系统”运行模式的深度解读
2018年12月,建立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之上的萧山区“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成功上线,该系统内嵌于萧山智慧城市治理平台,实现了政府部门对垃圾分类的全过程监管和精准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区块链技术在垃圾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智能账户”接入源头分类数据
该系统为所有参与分类的主体(居民、商家、学校、企业等)设立了专属的垃圾分类“智能账户”,通过在前端分类设施上安装智能芯片,实时读取和上传涵盖“地址房号、人员信息、参与情况、垃圾类别和重量、分类质量”等内容的分类信息,组成了智能监管体系的基础数据单元,实现了分类溯源和精准计量。
(二)“智能监控”跟踪中间环节的运输动态
该系统接入了萧山全部垃圾收运车辆,利用集置点二维码、随车称重系统、GPS车载视频监控、地磅称重系统等数字技术手段,精准到点、动态跟踪。每辆收运车辆的收运路线、车载垃圾重量、车辆状态等情况都能在系统后台实时刷新,从而补足中途运输环节监管较弱的短板,进一步规范了垃圾收运工作。
(三)“智能平台”监管末端处置信息
该系统通过共享端口,接入了所有垃圾末端处置项目各个处置环节的全部监控视频和运行数据。各类垃圾从进厂开始的各道工艺、流程、不同形态的比例和重量,以及最终资源化利用的情况,都能实现实时数据读取和可视化监控,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情况的统计分析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计量工具。
(四)“智能巡检”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在对“前中后”三大环节进行智能监管的同时,萧山还依托该系统,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智能化巡检队伍,围绕“制度、设施、运维、宣传、分类情况”等内容,对全区垃圾分类覆盖区域开展巡查。以“人工+智能”的形式,利用手机客户端进行问题采集、交办和处置反馈。
二、“智能监管系统”有效破解了政府垃圾治理中的三大难题
萧山区的“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 建构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之上,使相关部门的垃圾分类计量、评价和监管工作,摆脱了粗糙的抽样检查和繁琐的人工统计困境,实现了高效监管、精准计量。概言之,该系统破解了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三大管理难题。
(一) “考核评价”难题
垃圾分类考核评价,是衡量一个地区垃圾分类水平、效果的重要工具。以杭州市为例,目前对垃圾分类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实地抽检、主观感受”这种传统阶段,不仅耗费时间、人力,而且样本小区的类别、分布和数量都缺乏科学性,极不精准。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突破了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依托智能化设备和系统,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研判,建立起完善、科学的垃圾分类评价体系。
(二) “长效治理”难题
依靠招募志愿者、社工每天“站岗”引导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这一做法,虽然在短期能收到效果,但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也不利于居民分类习惯的自觉养成。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打破了高成本、低效率的“人工”监督模式,为垃圾治理提供了更为高效、长久的方案。
(三) “精准补贴”难题
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政府支持并推行的工作,各地区纷纷制定出台了不同的补贴政策。部分城市(比如郑州)选择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让更为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企业来协助政府配置设施、宣传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如何辨析哪些群体、环节、因素是需要政府补贴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这些都必须以“精准”为前提。依托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监管部门可以“精准”识别和剔除“空置户”,“精准”地测算生活垃圾产生主体、运输主体、处置主体、市场化服务主体等在垃圾治理链条中的成本与产出,从而“精准补贴”。
三、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首先,结合区块链技术,深化“智能监管系统”在城市垃圾治理链条中的应用。政府可以利用该系统的可溯源性对资源化利用企业“精准”地分类减税。如“虎哥公司”开发的企业版智能大数据平台清晰地呈现出其回收的47种垃圾的即时回收量和资源化利用量,政府就可据此对高价值的回收品如纸张、塑料瓶等少减税,甚至减税;对低价值的回收品如玻璃、陶瓷等大幅减税;对有些垃圾如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随量精准补贴。利用该系统的溯源机制,未来管理部门还可以依据“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精准”地征缴垃圾生产费,从而更好地约束过度包装企业的行为,并“精准”地给予自主回收包装物的企业必要的政策支持。
其次,加强后端数据分析,提升城市垃圾的整体治理水平。一方面,通过分析每年各类垃圾的峰值时段(月份),从而建立起本地区垃圾处置预判机制,提前增配运力、引导分流、提高处置能力,避免处置项目超负荷运作,提升垃圾治理绩效;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后台数据,甚至是社会文化和产业结构对垃圾产出量和类的影响,从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如进一步分析萧山区的易腐垃圾数据可以发现:南部地区易腐垃圾户均投放量较少,这是因为南部地区受农耕文化影响较深,农业产业发达,易腐垃圾的“家庭循环自利用”水平较高;东部地区是工业新区,易腐垃圾户均投放量较大。因此,仅仅在萧山,对这两个地区就应该实行不同的分类模式。
最后,打通数据壁垒,为其他应用领域提供基础数据。如在“智能监管系统”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对易腐垃圾含量和成分识别的功能,就可以为农业或卫生部门提供国民膳食结构、营养水平变迁的数据,甚至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