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保护该如何?

    还记得前段时间云南大象迁徙的新闻吗?今年4月,15头云南大象从西双版纳一路向北开启了一段“奇幻冒险之旅”,长途跋涉超5百公里后又安全返回。连央视总台也持续长达5个月的报道,引发了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在这群大象的旅途中,中国政府操碎了心,疏散居民,共投喂象食近180吨,象群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一直以来中国都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严厉打击捕猎偷盗等违法行为,在生物多样性治理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措施,获得了许多有效的成果。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于今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个阶段在昆明举行。会议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公约包括三个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分享遗传资源带来的好处。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公约》,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的国家之一。

    2020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为总抓手,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推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力、人民群众环境获得感、环境治理显示度全面增强,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交出了一份生态环境保护高分报表。浙江是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省份,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近海与海岸湿地是鸟类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转站。全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分布有79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0%;高等植物约有5500余种,在我国东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积极行动,以29个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为抓手,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一批新物种和新记录不断被发现,创造了浙江特色和浙江经验。

    面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如何保护和转化利用也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扩张的步伐,城镇建设占用的土地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森林和湿地等,经济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污染。虽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物种加速灭绝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

一、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

    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强化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识别保护空缺,优化保护区空间结构,科学构建保护区网络体系,加大保护力度,制定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逐步完善迁地保护体系。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域治理现代化,还必须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精准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提升政府的监管能力,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二、加大财政支出,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加快对生物资源的收集与研究,建立完善的资源信息库和数据平台。实施濒危动物保护工程,对珍稀濒危动物进行抢救和保护。加大对生态保护的修复和提升力度,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统筹推进自然生态的治理体系,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潜在风险评估纳入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提高在社会发展中对环境的重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前提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探索协同推进的治理办法。此外,发挥院校和研究机构优势,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业中。

三、强化宣传力度。

    向社会大众开放有关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成果与贡献,建立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网络、宣传册、宣传画等途径,切实开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生物多样性公约》《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破话生物多样性将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