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我省中药材产业“四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与“解”

    中药材既是我省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富民惠民产业、扶贫脱贫产业、现代医药产业的重要内容。然而,作为浙江“八大万亿产业”中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还未充分激活,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问题还较突出。张雷宝教授针对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浙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情况

    浙江省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资源约2385种(全球中药约5000种),资源总量和道地药材总数均列全国第3位,素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截止2020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17.66万亩,总产量25.90万吨(其中铁皮石斛占全国总量70%以上,杭白菊占近50%,元胡、白术、玄参占30%以上),总产值73.03亿元,全省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约227.6亿元,年增长12%以上,已经具备打造中药材产业强省的良好基础条件。

二、浙江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规模化层面。全省中药材产业呈现“低、小、散、弱”特征,难以匹配中药产业强省的新战略目标。 浙江中药材虽已经实现一定程度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但总体上仍呈现分散种植、零散加工、粗放收储、集市交易等市场特征,中药材种植和经营主体“低、小、散、弱”现象明显。2020年全省“浙八味”种植面积19.44万亩、总产量5.06万亩、总产值14.24亿元,三大指标同时出现“三低”现象,即分别同比下降2.27%、1.85%和1.31%,反映了传统“低、小、散、弱”模式发展已经难以为继。中药材要匹配产业强省的新战略目标必须走“高产量、高质量”的现代产业规模化之路。浙江省山多地少,要实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需要龙头企业从农户流转土地,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

    (二)标准化层面。中药材产业各环节“金标准”普遍缺失且标准意识淡薄,难以形成“优质优价”的新市场机制。调研发现,在标准化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1)中药材产业质量管理标准化的重视度不够。特别是标准化种植方面,存在中药材种植主体为追求产量而大师使用化肥、除草剂现象,导致农药残留、药效成分含量不达标等问题。(2)中药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质量与价格的关联性不强,难以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新机制。例如,2020年我省中药材出口量0.6万吨,出口额3130万美元,分别下降25.93%、16.37%,主要原因则是疫情复杂背景下中药材“金标准”缺失导致的品质良莠不齐所致。

    (三)品牌化层面。中药材种源与区域公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难以扩大“浙产好药”的市场影响力。具体表现在三方面:(1)中药材种源保护意识不强。中药材在非道地产地异地种植、盲目由野生变家种、中药材种植环境劣化以及种植方法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限制了中药材品质的提升,客观上损害了“浙产好药”的品牌价值。(2)区域公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在国内很多中药材市场,明明非浙产药材,却以“浙八味”标注。(3)尚未形成品牌特色。例如,温郁金种植基地早于2014年就通过国家药监总局GAP认证现场检查,但目前仍然缺乏质量认证体系,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目标。

    (四)数字化或数智化层面。数字赋能中药材产业的新格局尚未形成,难以适应现代中药材全产业链竞争的新市场态势。调研发现,在数字赋能不充分的情况下,全省各地中药材数字化管理尚缺乏统一标准,自行研发的数字化管控平台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问题。例如,目前我省金华、嘉兴等中药材产业数字化管理模式主要为政企合作,由于各地研发使用的软硬件系统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各数字平台之间数据无法共享,难以实现省域药材溯源与质量监管的互通互联,客观上形成了数字化鸿沟问题。

三、破解我省中药材高质量发展难题的对策建议

    (一)规划引领,政策护航,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中药材产业集聚区。主要内容包括:(1)在省级层面成立中药产业振兴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全省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以《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为指导,突出中药材的“道地性”,明确各地重点发展道地药材的优势品种,合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3)推广中药材政策性保险指数模式(如桐乡杭白菊采摘期降水指数保险),整合各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引导中药龙头企业积极参与,适时设立“中药材产业振兴发展专项基金”。将中药材列为特殊农产品管理,加大政策支持。(4)适时研发中药材商品指数、中药材企业碳排放权等数字化金融交易工具,对冲或防范中药材市场波动风险,提升浙江中药材产业的市场话语权。

    (二)源头控制,龙头保障,建成一批“优质优价”的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药材好,药才好,为此建议:(1)规范种植,在全省范围建设一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制定和完善中药材质量评价和划分标准,加快建立和健全浙产道地药材质量评价的全景式画像体系。(3)鼓励现代化龙头企业逐步替代小散农户开展中药材种植,由基层制度出面制订土地连片流转的权益保障机制,保障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中药材高质量种植。(4)创新服务平台,降低中本药材标准化生产和综合服务成本。例如,推广“共享车间、共享仓储、共享检测”三共享体系,施行“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赋码”的“三统一”包装标准,从源头确保浙产中药材的全过程质量及其标准化生产。

    (三)品牌为王,创新驱动,积极提升“浙产好药”的市场影响力。主要建议有:(1)积极培育浙产药材品牌。加强浙药公共品牌的覆盖力度,加大新旧“浙八味”等区域性药材品牌的注册、保护和宣传力度。(2)以“龙头企业+标准经基地+高水平科研+区域公共品牌”全产业链融合的一体化模式为核心,打造集中统一的浙产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提升”浙产好药”的核心竞争力。(3)加大投入,创新驱动,依托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打造3-5个全国性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新高地。(4)深入实施“名医好药”行动计划,开展“浙产好药”等品牌产品创建活动,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浙产好药”“浙产名药”中药材产品,进而引领全省中药材产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5)定期举办浙产中药材交易博览会、浙产中药材文化节、浙产中药材国际化交流合作等特色活动,拓展“浙产好药”的市场影响力。

    (四)数智赋能,平台支撑,推动中药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借助数字化改革东风,重点解决好中药材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数字化协同两大问题:(1)建议将中药材产业模式建立在产业互联网平台之上,统一数字化标准,提高兼容性,降低转换对接成本,公开透明种植、加工、销售、检测、物流等数据信息,消除从业者的行业数据使用顾虑,确保药材“来源可知、动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2)促进企业与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和不同地区间中药材产业合作与数据共享,通过集成信息体系、电商体系、溯源质控体系等高新技术运用,保证道地药材质量。(3)引导和鼓励制药企业与基地农户共同建立GAP基地和“道地药园”共赢机制,扩大应用“互联网+道地药材+基地农户”的中药材发展新模式,推动道地产区直接对接国内外制药企业和药商,促进产业增效和药农增收。(4)鼓励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一系列中药材数字产业样本工程,建设一批农药工旅结合的“数字药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