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职场妈妈也需要诗和远方

    “母亲是孩子的太阳,孩子是母亲的一米阳光”

    今年4月,上天为女儿摘星星的妈妈,我国的女航天员王亚平顺利归来,她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今年2月,作为母亲的董明珠,68岁高票连任格力电器集团董事长、总裁,继续行走在事业之路上;今年的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冠军谷爱凌的妈妈谷燕,也曾是一名滑雪教练。独立的女性似乎更能获得女性群体的认同,有不少优秀的职场妈妈鼓励女性前行,在自己热爱的工作领域发光发热。

    不过,现实情况是职场妈妈的生存现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被看见。就在今年的母亲节,智联招聘发布了《2022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从职场妈妈的事业、生活、婚育观念等多维度解读当下职场妈妈的感受,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这一群体更多关注。调研显示,职场妈妈薪酬平均水平比职场爸爸低25.7%;在业余时间分配上,83.3%的职场妈妈将时间主要用在陪伴家人上, 显著高于未婚女性(36%)和已婚未育女性(65.1%),也高于职场爸爸(72.2%), 具体到家务方面,61.3%的职场妈妈每天在家务中投入1小时以上,占比高于职场爸爸的56.7%。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担心降低生活质量”、“失去自由和自我空间”以及“生育影响职场发展”这三个选项,职场妈妈的占比均明显高于职场爸爸。

    “职场妈妈”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个体化社会女性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安排。事实上,只要成为“妈妈”,就或多或少面临“母职惩罚”。在家庭里,孩子出现问题,会将责任归结于母亲不尽职。在职场上,工作出现纰漏,即被认为是照顾家庭分散精力。身处家庭和职场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域,妈妈这个角色似乎都没被公正对待。职场妈妈需要在职场、家庭、育儿、学习等场域中进行身份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不停切换角色,负重前行。之前,有一位西安的,工作996的职场妈妈备考半年考上复旦MBA的新闻成为职场热议话题。母亲通过自我成长的方式来给孩子树立榜样。

    在生活和工作双重压力下,职场妈妈坦露了自己的心声。在企业上班的职场妈妈张女士(化名)认为,白天上班很辛苦,晚上回家想一个人呆着,但面对未上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得硬撑着陪伴孩子,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准二胎职场妈妈段女士(化名)表示,她的痛点是通勤问题,因为家门口没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孕晚期打车去工作,得看司机的驾驶水平,十分不便利,单位领导设置的对于怀孕、哺乳期女职工的工作要求和管理制度,传递出了不太友好的讯息,二胎妈妈存在一定压力,职业发展受限;职场妈妈章女士(化名)表示,有了孩子以后,工作的选择范围就缩小了,目标是离家近的,可以兼顾孩子的,如果家里没人专职带娃,要出差的工作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发布过的一组数据显示,一孩母亲就业率下降约6.6%,二孩再降9.3%。经济下行压力下,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妈妈群体就业压力更为显著。事实上,如果用市场的逻辑加以安排利用,妈妈群体也可能成为一种可开发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更加具有经济学上的可持续性,且有利于破除偏见、扭转思路,“形成员工、家庭、企业、国家的‘多赢’局面”。

    面对职场妈妈的痛点,需要国家政府、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发力,逐步解决。比如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2021年11月25日,《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明确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等内容。前不久,浙江省医疗保障局、浙江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助力“浙有善育”促进优生优育工作的通知》,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进一步增加了生育保险政策的普惠供给。包括但不限于将灵活就业人员新增纳入生育保险参保范围、扩大职工医保(含生育保险)支付范围等,并于7月1日起执行。

    政策的执行也需要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比如延长产假需要用人单位及时调整用人制度和计划;育儿假期间的福利待遇需由用人单位照发。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将以“让利”的态度接受职场妈妈带薪休假。近来,广东省中山市等地出现了“妈妈岗”,这些岗位用工弹性、管理柔性,但与其他岗位同工同酬同待遇。“妈妈岗”作为特殊时期的过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育家庭的经济压力,让大家看到全社会共担育儿成本。

    同时,职场妈妈的社会支持也应该跟上,比如社区举办各类活动。有的妈妈通过参加社区举办的公益活动找到新方向,利用空闲时间考取社工证,后来自己成立妇女儿童社会组织,承办各种公益活动,带更多全职和兼职妈妈与社会重建连接,为她们赋能。也有妈妈选择灵活就业,比如建立育儿自媒体平台,分享育儿心得和育儿好物,最终既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又能充分陪伴孩子。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职场妈妈群体的关注,给她们多一些尊重和机会,引导社会形成对该群体的正确认知,消除偏见。此外,改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会支持能力,更好地维护女性在婚育中的合法权益,维护男女在家庭与职场上的平等发展,帮助职场妈妈绽放更大的“她力量”,最终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