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杭州:城市的“魔法”与“温度”

    一座城市的格局与空间,“魔法”是发展步伐,而“温度”则是底色。

    对于地方,新城的建构,一直以来是充满热情与期待。毕竟大量新的土地得到开发,新的产业能够引进,新的人口伴随着产业集聚,一切都是新的,对于地方来说,可谓是意义重大。但是,真正看出一座城市“底色”的却是这座城市在建设时候的“温度”。

    不过,如果把一个“感性的温度”嫁接在一个“理性的建设上”,需要不少智慧。

    我们先来看杭州这些年的“魔法”。而看这些“魔法”之前,我们不妨把一座城市看成一位有血有肉的成年人。对于这位“成年人”来说,他的骨架无疑就是交通基础设施。

    目前,杭州道路早已由线成网,快速路累计建成480公里,地铁重建道路完成了184条,总计200公里。从2012年开通的杭州地铁1号线,到今年9月开通的地铁19号线,杭州已经建成了地铁线路12条,总里程达到了516公里。

    而已经开通的杭海、杭临、杭富城际铁路、即将建设完成的杭德城际、和远期规划的杭州至安吉城际铁路、富阳至桐庐城际铁路、杭州至诸暨城际铁路、湖嘉杭绍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未来杭州的骨架将一路延伸。城市骨架变大,已经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常态,而骨架变大后与都市圈内发达的县域经济“合体成网”,将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常态。

    待到这张骨架的大网最终结成,我们将重新认识杭州这座城市,也将重新认识周边的安吉、诸暨、德清等地,更将结识互联互通之后的杭州都市圈。

    这就是城市骨架的“魔法”,在这样的“魔法”下,我们将见识到一座新的城市。不过,在这座城市中,我们享受便捷交通服务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会升级一些新的需求,比如这幅大骨架之下,我们如何能够有更多的“毛细血管”,我们如何能够享受更多毛细血管式的服务。

    这个时候,当市民有了这种自然而然的需求之后,“魔法”之后,考验的就是一座城市“建设的温度”,而这也就是一座城市的底色。因为普通的市民未必会关心到底自己的城市有多少高架,有多少地铁里程,有多少车辆。大家关心更多的是,自己家门口的高架堵不堵车,自己距离地铁站到底走路方不方便。而对于这些,不得不说,杭州乃至整个浙江,至少在理念上已经在布局,至少在力所能及的布局上已经在努力。

    浙江全域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交,已经将基本交通公共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广阔的领域。虽然,不少已经在享受这些服务的市民可能是司空见惯,但是,放在更广的维度看,这种公共交通的供给思路确实在保障公平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而再看杭州,可能我们这几年在看到城市骨架变大,都市圈骨架在“合体成网”的同时,很多人都习惯性忽略了身边的变化,或者享受服务已经是习以为常,生活在城市内,觉得这些不足为外人道。

2019年,杭州启动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范围的绿道建设进入规模爆发期,截止到目前,杭州建成了绿道4391公里,根据官方统计,市民可以在“主城范围5分钟步行可达”绿道。而从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普惠公平已经是杭州城市建设的一个主题。

    言及于此,大家就可以看到,到底何为一座城市“建设的温度”。那就是在理念上坚持普惠公平,在执行上立足实际需求,在整体规划上注重以市民为中心。

    当然,在城市“建设的温度”上,杭州未必就是真的已经十全十美,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极大的短板,而这些短板的产生,大部分都是为了追求效率而暂时搁置的公平性不足。

    那么,接下来在城市建设中,或者说城市新一轮的“魔法”中,对于普惠和公平的追求想必不仅不会“缺席”,反而会“乘胜追击”。比如适老化、适幼化,想必一定是未来大家最大概率看到体现“温度”的集中区域。

    那么,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里,你真的还会像很多甚嚣尘上的声音讲的那样,关注一座城市发展,只关心房子或者更为直接关注房子价格,这一点点皮毛的话题吗?毕竟,未来已经走来,在这场征途中,相信“建设的温度”将会越来越得到各方的重视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