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探析社区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的“短板”与“盲区”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应急能力的建设,连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指导社区应急管理活动的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社区角色定位和能力建设,事关突发事件防范与应对大局,事关社会治理现代化。然而,我国城乡社区不仅处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末端,而且类型多样,包括单元型、单位型、转制型、地缘型、村庄型,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最薄弱的环节。不同类型的城乡社区在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中各自存在哪些结构性“短板”和“盲区”?如何通过“补短板,覆盲区,强能力”以加强社区在突发事件中的防范与应对能力?

    探究社区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即“短板”和“盲区”。结果表明:快速反应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事后恢复能力急需进行建设。快速反应能力的明显缺陷在于应急响应机制的缺失,社会动员能力体现在对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两种社会力量的调动与使用上的不足,事后恢复能力则主要是“精神与心理”恢复方面建设被忽视。

    基于分析结果,针对社区防范与应对突发能力建设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建设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

提高社区应急响应水平

    在各类防不胜防的突发事件面前,应急快速反应机制是减轻灾害的重要途径,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是及时止损、降低突发事件损害的关键步骤。我国各个方面政策都会具体落实到社区,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得社区难以集中精力与居民、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建立信任关系,应急管理工作缺乏体系与标准,难以及时汇聚应急相关信息,也无法与相关部门快速达成应急工作配合流程。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瞬间接踵而至的大量应急管理工作会使得社区工作量骤增,并且突发事件的多变性也使得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不断调整,若应急快速反应机制没有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则会大打折扣,因此社区应急管理反应机制应该与社区日常管理工作密切相联。要建立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体系与标准,将应急管理工作与日常管理挂钩,如由特定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应急信息收集工作,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密切联系,同时进行日常的应急知识宣传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发挥反应机制的作用,使社区能及时知晓突发事件发生,知晓如何应对此类突发事件,快速整合突发事件信息,降低突发事件的破坏性。

汇聚志愿者与社工力量,

推动社区服务建设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服务模式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对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等发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要注重提升居民主人翁精神与公共服务精神,建立社区居民志愿者组织,协助社区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区应对突发事件时,临时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来自于社会工作组织机构,渠道单一。我国社会工作组织发展不平衡,规模有限,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均存在缺口,对接社区较多,难以支持庞大的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的支持,为社会工作组织提供发展空间,给予政策、物资等支持,促进其人才的吸收和储备。此外要拓宽志愿者来源,由社区组建居民志愿组织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并加强居民志愿者组织培训;为志愿者提供保障与福利,加强临时志愿者招募宣传工作;建立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机制,将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工作,为志愿者组织吸引高素质青年人才。社区也需要指定相关管理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候对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进行工作统筹,将人员有秩序、有效率调动起来,提高社区服务工作能力与效率。

重视事后恢复工作,

快速重建社区生活秩序

    恢复重建是公共危机事后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遭受损失的社区和民众向事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的回归。在突发事件结束后,社区基本能快速恢复居民物质生活基本需求,进行损失评估并且及时恢复社区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但是开展居民事后心理建设工作则容易忽视。重视对居民的事后心理干预,稳定社区居民情绪。在突发事件中,社区居民会受到心理创伤,甚至部分居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与身体疾病,突发事件会使病情恶化,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社区要在事后定期逐户入户排查居民事后情绪反应,缓解居民心理压力,借助社会工作组织机构专业人员与心理专家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突发事件过后的心理干预工作,能提高居民心理素质,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感谢“策论中国”参赛团队:华南农业大学《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探析社区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的“短板”与“盲区”——以广东4 个社区为例》团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