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社会自组织何以在公共危机中虚功实做?——基于对郑州暴雨“救命文档”现象的分析

 

   

    信息时代下,面对高度复杂且日趋常态化的公共危机情景,社会力量集体行动的有效达成并发挥作用对危机治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要提高社会公众主动参与危机治理,舆情引导不可或缺。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相对自由等特点,已经形成一个网络公共领域,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而成为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在当今“大社会,小政府”治理模式越来越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具体实践的成功范例,探究社会自组织能力在重大危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显得越发重要。


    案例分析: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从17日至18日,降雨集中在豫北地区;19日到20日暴雨中心南移至郑州,并发生长历时特大暴雨;21日至22日暴雨中心再次北移,到23日,雨势开始逐渐减弱直至真正结束。在这期间,郑州市累计降雨400毫米以上面积达5590平方公里,600毫米以上面积达2068平方公里,该轮降雨折合水量近40亿立方米,堪称郑州市现有气象观测记录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特大暴雨之最。城市大面积停电,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等公共场所电梯全部停运,备用电源也无法使用;电力系统的失常影响到通讯系统的运作,习以为常的手机支付、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原始的物物交换一度出现……

    危机让城市治理脆弱性凸显,仅靠政府单一力量难以满足庞大的基层救援需求缺口。无组织行为是公共资源利用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而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社会自组织形式则能够促进公共资源的高效供给与使用,同时面临着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互相监督这三个主要问题。通过持续沟通与反复交往,人们能够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互惠模式,进而积累深厚的社会资本以解决新制度供给的问题,自我激励与权变的策略承诺则会增强人们自觉遵守承诺、监督他人的动机。当下,社会自组织主要面向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诉求,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实现自发性、自愿性和自主性的成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郑州暴雨救援过程中,大学生小李等人创建并运行的“待救援人员信息”在线文档将众多市民组织起来参与到危机治理之中,以有序的集体行动发挥社群组织优势,将在线文档打造成为临时性救灾信息公共平台,为万千受灾群众提供救援物资和人员等支持,成为当之无愧的“救命文档”。从2021年7月20日20:57:12到7月23日7:00,《待救援人员信息》拥有超过650万次的访问量,自发更新超660版,3000多人因此成功脱险。该在线文档以互联网技术为加持,以Python等工具为抓手,以移动通讯装备为载体,在虚拟空间之中将来自各异空间的志愿者、救援人员、医护人员等联结起来,构建起危机情态之下的特殊信任关系,发展成为大型信息中转站。在文档构建的特殊空间之中,志愿者及普通民众自发填写信息,文档内容逐渐增多,出现了地铁5号线被困人员、老人、孕妇、小孩等的求救信息,出现了帮助核实信息的志愿者和提供专业咨询的医护人员,出现了图书馆、科技馆、俱乐部等支援场所,出现了官方及民间救援队信息,出现了被成功救助的信息,出现了腾讯文档专业团队的维护,出现了政府官方的求助渠道和救援力量……文档连接之下,各类求救信息都能得到关注,即便是微小的负面情绪也得到了重视和纾解,“加油”、“要挺住,全国人民都在担心你们”等万千关切的话语抚慰着暴雨孤岛下的郑州受灾民众。依托于在线文档,求救者和救援人员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84岁的老人被成功救援、被困一天没喝水的孩子得到了救助、被困几小时待产的孕妇被送到了医院……从空白文档到填满救援信息,剥离了身份、地位、容貌等标签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者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络英雄”。

    从河南暴雨到山西洪灾乃至于上海疫情,频繁出现的“救命文档”恰体现出了危机治理中“技术+集体行动”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快闪”的方式将松散的陌生人短平快地组织起来,以极简的方式将救援者和求救者对接起来,以协作的方式将社会个体、社会组织、企业和政府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弥补全能型政府的危机治理模式的不足,利用非常规措施让求救者得到及时、精准和有效的救助,这或许也正是危机治理转型的方向之一。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维护离不开社会群体的自主治理,社会自组织则是突破集体行动松散无力、多头行动等弊端的重要整合形式。虽然自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搭便车”困境,但并非对集体行动的逻辑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是通过对集体规模的深入思考寻求治理之道。构建完善的制度与规则是实现社会自组织参与城市危机有效治理的基础。社会自组织需要及时梳理、总结和分享危机治理中自身的运行制度和管理规则,使突发、偶发情态下自组织的凝集及运作有则可循,使之以更富秩序、更具效率的状态参与到危机救援中。具体而言,危机情景下建构起的社会自组织可以在参与危机治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索建立危机情态下的社会自组织系统,以各地各类社会自组织参与实践为依托,及时总结梳理经验,建构起具备普适性和应用性的规章制度、成员分工、工作流程、监管机制等,从而为社会自组织参与危机治理扎实根基。

    数字技术赋能:提升社会自组织服务能力

    一是依托数字技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借助新媒体积极宣传,不断吸纳新的志愿力量加入,可以利用在线工具实现志愿者服务的实时监测和志愿需求的实时对接等,从而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效能。二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联动。一方面,通过搭建统一化的信息平台,融汇整合各类资源信息和服务需求,达到信息互通,从而实现服务的实时对接。另一方面,对自组织发展信息实时公开,加强对社会自组织监督,提高组织的社会信任。

    政府资源支持:塑就社会自组织发展生态

    社会自组织虽具有政府所不具备的专业和效率等优势,但当前其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我发展能力的脆弱性使其需要依附一些具有行政权力和功能的系统,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自组织的支持力度,以增强社会自组织自身的建设能力。

    第一政府需要主动厘清社会自组织的参与场景及范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治理中出现的社会自组织与该次危机事件本身的性质有密切联系。河南暴雨是近几十年来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不可避免地会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然而,当发生影响力较为微弱的公共危机时,公众是否能够以类似的意志力和执行力参与其中?还是完全仰赖于政府既有的应急预案体系?这在实践案例仍较为匮乏的情况下难以找到明确答案。故而政府要依托专家咨询体系积极从理论层面探索并分析社会自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及运作模式,探究何种危机情态下适宜社会自组织的参与,探索何种运作模式更有利于提升社会自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效能,探讨政府和社会力量如何在危机治理这一场域之中实现有效协同。

    第二政府需要加大对社会自组织的培育力度,为自组织运行提供人力和资金等支持,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帮助,建立合作、协调、互动的关系以实现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同时,政府应鼓励并引导社会自组织在预警、处置协调、慈善捐助、志愿服务、灾后重建等危机治理工作中发挥作用,并解决社会组织在危机治理中的法律地位体系建设等基本问题。

    第三政府需以主导者身份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危机治理。具体而言,政府可以考虑吸纳“救命文档”这一危机治理的新思路,通过将之接入官方信息化平台,使之常态化、规范化、扩大化运行,并以此为载体吸纳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医疗、消防、武警及各类社会救援组织,集合多方力量实现“大合唱”局面,从而使危机发生之时政府与社会力量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信息化平台,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优势,更好地推动危机治理转型。




    感谢“策论中国”参赛团队:中国海洋大学《从“孤掌难鸣”到“一呼百应”:社会自组织何以在公共危机中虚功实做?——基于对郑州暴雨“救命文档”现象的分析》团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