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北方该向南方看齐?摒弃南北之争向前看

    中国经济格局的南北之争,历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想要厘清这里面千年的纠葛,再辅之以当下的观察,想必也不是一言以蔽之的易事。

    从地理上讲,一条秦岭淮河分界线,中国地理被化为了北方与南方。但地理分界肉眼可见,南北经济差异却是其所见所想未必真能说清。

    互联网上,关于地域经济差异,大家总爱用诙谐幽默的身边实证案例进行阐释,在研究机构,对于南北经济差异,大家往往会援引众多数据,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直击要害,或者形成一言以蔽之的鲜明观点。而在这些观察中,个人的感受往往被“真实”的忽略,久而久之大家都形成似是而非的结论,尤其是这几年,相较于南方,北方在衰落,这一观点逐渐被公众接受。

    北方真的衰落了吗?从一些城市经济数据上看,显然有此迹象,近年来,经济总量和增速前十的城市大多都是北方城市。有时候,中国城市经济十强席位中,北京甚至成为北方城市的“独苗”。每次这样的数据出炉,关于北方衰落的观点就会被继续回炉再造,热议于报刊媒体和街头巷尾。

    而对于所谓衰落的解读,从研究者的宏观视角到百姓的微观视角,可谓是不一而足,甚至有人还形成了北方不够努力导致衰落的“刻板印象”。难道北方真的不够努力吗?

    先从地方管理角度看,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对比大多数主要南北方城市的招商引资政策,从政策上讲,这几年不少北方城市的诚意明显提升,甚至放出的条件还有的远远好于南方城市。那为什么无论规模还是效率,投资兴业在大多数北方城市不如南方城市呢?即使在不少众多资源、人力成本更低的北方城市,为何还是有企业迟步不往呢?

    关于企业投资,又有观点延伸到了北方营商环境不如南方城市的观察上。诚然,在不少北方城市,城市管理理念、招商营商环境的确在不短的时间内,远远不如南方。但是,如果你再感兴趣的话,可以仔细研究一下众多北方城市,现在营商环境的改善往往成了这些城市的“救命良药”,这一观点已经逐渐从庙堂深入到民间。众多北方城市大家“拼了命”一般拿出诚意,对管理者施以威慑,对市场释放诚意。单纯从营商环境的宏观政策上,南北方的力度已经趋于一致,甚至不少北方城市显的诚意反而更足。

    那为何企业还是有诸多顾虑呢?这背后我们似乎太过多的强调了政策,反而遗忘了市场的作用。对于南北方“同政策不同效果”,我们更多要从市场上考虑。毕竟,相较于众多南方城市,众多北方城市的市场基础和环境,长久来看还只是处于改善和上升期,也就是说在市场环境上北方追赶南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这就也意味着,政策只能解决“病灶”的表,市场往往才能解决“病灶”的里。很多北方城市的困境,都是这些问题的表里不一。

    在这一点上,北方必须放低身姿,学习南方,在政策除去阻碍市场发展的猛药之后,必须开放胸怀,学习更多南方城市对于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办法,长久努力改善全社会市场的基础和环境。当然,这一周期,可能道路会很漫长。

    不过,光学南方,可能也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对于南北经济差异,或者更加直接的说,对于经济格局南强北弱,或者北方城市加速衰落这一问题,光光站在南北双方立场上看问题,还远远不够。

    中国经济的南北差异或者是东西差异,本就是经济结构发展优化中出现的问题,这里面更多的是市场的选择。当然,诚然像有些人所说:有些地方的衰落是市场注定,人力难以回天。不过,这些观点也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看,不管南北,又何论东西?我们的经济差异一定不会发展成赢者通吃,或者说是一头疯狂崛起,一头任其衰落。这样的模式即使在市场模型上跑的通,也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

    而当下,南强北弱格局已经形成,我们不可能完全不顾现实取强补弱,更不能坐视北方加速衰落。站在这一大局上思考问题,我们就要全国上下一把尺子量到底,国内市场的大循环中更加讲求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打通国内大循环中各种隐性和显性的“堵点”,让资源要素流动起来,不能南北方各自划圈子,扩大经济差异,或者说扩大各自圈内的循环而阻碍整体的大循环。

    总而言之一句话:摈弃南北之争向前看!相信,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举措,向着南北经济协作共赢的目标出发。


本文作者为粉丝天目山,感谢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