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关于推进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全球能源回顾: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指出,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污染源。纺织服装产业是杭州市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也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理念下,绿色低碳和科技支撑成为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是实现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底线。

    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经济体量大,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具体来看:纺织服装行业领域绿色技术支撑不足,外部技术吸纳量不够多;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意愿不够强,方向尚不清晰;缺乏长期限市场化的绿色低碳基金,政策尚未完全落地;纺织服装行业欠缺碳监测的标准化体系,碳足迹数据尚未摸清。浙江理工大学课题组基于对杭州市纺织服装企业的调研、2018-2022年间纺织服装行业的专利数据等,针对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的供给质量,加大绿色低碳成果吸纳力度

    一是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的供给质量。着力构建市场化、组合式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从环境和科技政策的各个维度和各个方面对现有政策进行汇总和评价,加强协同互补、配套衔接,切实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的供给质量。二是鼓励倡导“订单式”“招标式”研发。围绕纺织服装产业链与创新链中的关键技术,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长期合作关系。针对绿色低碳技术有需求的纺织服装企业,引导高校专家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通过绿色低碳项目的开发,为纺织服装企业培养自身的研发队伍。三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的吸纳力度。搭建纺织服装产业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转化交易平台,构建起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的沟通桥梁,鼓励纺织服装类高校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建设方式和运作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各项政策措施,提升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转化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展开分类别的帮扶,协助展开绿色低碳供需双方对接活动。

    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将ESG融入发展战略

    一是加大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宣传引导。开展“绿色低碳”政策、碳排放交易规则、碳资产开发等专项培训,有针对性的提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管理层绿色低碳转型主观意识。优化绿色采购举措,在招标活动中将“低碳属性”“绿色属性”纳入参考因素,在需求侧倒逼中小企业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融入发展战略。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强化ESG信息披露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ESG信息管理体系及信息披露流程,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编制ESG信息披露报告,将企业的经营决策与ESG信息披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披露展示自身优势以及在减污降碳等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可通过以批促改、以批促建。

    推动成立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化绿色低碳基金,加快绿色金融发展

    一是推动成立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化绿色低碳基金。基金期限达10年以上、期限内可重复投资、重点投资纺织服装产业链。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国内具有绿色低碳标杆项目投资优秀案例、拥有优秀投资业绩的基金管理人来管理。在实现投资和返投目标以及国有资产保值的情况下,基金需进一步优化向优秀基金管理人的让利机制,如超额收益奖励、重大产业重大企业落地奖励、提前退出奖励等。二是加快绿色金融发展。2022年7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国内在金融领域运用立法变通权的首次尝试。杭州需要完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扶持政策,多维度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引导信贷资金向绿色低碳产业领域投入。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纺织服装中小微企业成为绿色低碳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中小微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打造“碳擎——纺织服装企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推动行业碳监测工作标准化

    一是打造“碳擎——纺织服装企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借鉴江苏省的做法,收集碳足迹过程数据,开展出口纺织品碳中和标识服务,围绕纺织服装产业的供应、生产、运输、运营4个主要环节,加快对接国际低碳贸易规则,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平台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核算边界,系统收集碳足迹相关数据,并将数据汇总至国家权威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库,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由国际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产品的碳足迹数据予以核查认证。二是加快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碳监测工作标准化。在实施环境空气温室气体、碳排放、碳核算、质量控制等方面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杭州市纺织服装行业的特色,推动形成目标统一的系列标准,逐步形成具有杭州市地域特色的“绿色低碳”标准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