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从“书斋”到“田野”:“人才下乡”能否破解乡村人才振兴困境

    人才下乡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积极探索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一种重要模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国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城乡人才自由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202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要求稳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等,引导鼓励更多2023届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推荐活动,奖励赴基层就业并做出突出业绩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表现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教育系统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政策落实,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层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支持。各地各高校因地因校制宜,通过宣传教育、表彰先进、奖金奖励、畅通成才渠道方式,激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对城市而言,农村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库,那里储存着许多潜力巨大的“能人”。这些“能人”通常在农村成长,但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城市。然而,随着农村的发展逐渐跟不上城市的步伐,城市中的繁荣与农村中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乡村人才建设目前面临的困境值得重视:(1)城镇化背景下人才大量流失。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变得不再紧密,大量的劳动力选择到城市谋生(廖彩荣,2017)。留守老人无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产要求,青少年长大后倾向于离开落后的乡村,如此恶性循环,人才流失,乡村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等问题愈发尖锐。(2)农村环境不利于吸引人才回流。乡村市场小,销售渠道少,信息资源闭塞;农村基础配套,教育资源等都缺乏对年轻人的有效吸引。(3)乡村治理水平亟需高质量人才。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缺乏农业系统和社会的衔接,无法满足新型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客观的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但是一线城市竞争激励、生活压力大等问题,因此较多同学选择了既满足他们的薪资预期,也能满足生活配套需要的三四线城市。据专业数据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约1158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约82万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找工作难的困境。整体来看,较少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即返乡;即便是在选择返乡支持乡村振兴的大学生中,多数人也是希望能够以此为跳板进入政府单位就职,鲜少有人选择返乡就业或自主创业。

    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及返乡的相关工作“服务力度”不够。某种程度上来说,各级政府是大学生返乡支持乡村振兴的主要执行和推动者。目前,政府对大学生返乡的服务有以下两点不足:一是政府层面主要以吸引大学生为出发点制定政策,在税收、启动资金等方面给予了较多支持,疏于考虑如何留得住人才。二是多数同学表明自己注意到了乡村振兴给近些年的乡村带来了显著变化,但是较为了解乡村振兴政策的同学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政府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宣传不够深入,这还需要政府协调高校和相关部门,提高宣传力度和宣传效率。

    从社会角度来看,家庭禀赋和个人特征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发展选择。学生的家庭教育特征,家庭职业特征都会转化为他们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导致阶层复制和阶层固化的现象,处于较高职业阶层能提供较好家庭环境的父母一般视野开阔,能将更多的资本转化为教育优势,从而拓宽子女的工作选择面。

    从个人角度来看,在传统观念中,努力学习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要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亲朋好友的眼中衡量他们最终是否成功的标志是能否在城市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并买房扎根城市。或因为此,大学生即使是有意向返乡,多数人的前提是能够在乡镇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得到一份稳定有前途的工作。另外,一般家庭对风险承受能力低,如果是回乡创业他们所得到的家庭支持有限,所面临的风险确实未知且持续存在。那么,人才振兴也成为了难事,所以对于乡村就业的老旧观念和错误认知亟待斧正。

    因此,破解乡村振兴的首要难题就是人才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要义所在,必须突破以往人才培养和吸引模式,形成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格局与规划(张立恒等,2016)。基于此,从大学生、政府、高校和群众四个群体出发,因才施策。

    大学生层面(1)激发主体活性。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人才,打破常规,让乡村成为人才的蓄水池和制度创新的实验场(钱再见等,2016)。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实践并鼓励提出建议,并提前规划符合实际的创业蓝图。另外,积极参与高校举办的创新创业类活动,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2)深思熟虑,有备而去。大学生不要因为头脑发热就冲进了乡村,已经有返乡意愿的同学要结合自身个人能力、家庭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在毕业后返乡。一旦决定选择投身乡村事业,就不要轻易退缩,坚定不移往前冲。当然在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返乡大学生具备面对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中成长并逐渐强大的魄力。

    高校层面(1)完善就业课程设置。为避免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应尽快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建议高校在就业教育的课程中加入乡村振兴教育,方便同学们在就业前对乡村振兴有一个深入且全面的认知,提供更多选择。(2)构建合理考核体系。正确引导大学生摒弃落后思维,突破传统就业观,将大学生返乡就业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将大学生返乡就业纳入高校考核体系,用直观的指标衡量高校工作执行力度。(3)设立专项资金。针对有具体返乡支持乡村振兴意向的同学,高校应支持并鼓励,可以提供实践基地或者专项基金支持,基金的来源可以是校友捐赠,也可以是高校经费。另外,对该群体中在校期间表现优异的授予奖学金,用于支持创业实践。

    政府层面 (1)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乡村人才的流失究其原因是待遇不好,因此可以指定激励政策,树立乡村工作振兴典范并嘉奖,完善优惠政策提高返乡支持乡村振兴的大学生所得到的实际福利。管理公开透明化,见贤思齐焉,村与村之间也通过“结对子”等形式互相学习交流。(1)建立人才追踪制度。对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建立追踪部门,定时收集他们深入基层就业后的想法和建议并及时反馈,提供合理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普遍遇见的难题,并对做出实绩的同学事迹分析成功的要素,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有可取之处也可以反馈给政府部门有效意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人才振兴。(2)合理分配政府资源与精力。乡村人才的匮乏也并非始于近年,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首先需要重视对主要乡村干部的选用。乡村振兴本身对于人才的需求 就有特殊性,习总书记还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靠教育”。要从根源上逆转人才由乡村到城市单向流动的不可循环现状。尤其需要注意不要过多为发展较好的乡村锦上添花建设,把主要精力放在为资源一般发展较差的乡村雪中送炭。(3)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基于各地区的农业农村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合理定位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灵魂实现区域间合理定位区域,由同质竞争转向协同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多样化高校特色产业的转型,形成发展新格局(吴群,2018)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青年人提供了才华展示平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感谢“策论中国”参赛团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团队《从“书斋”到“田野”:“人才下乡”能否破解乡村人才振兴困境?——基于大学生返乡意愿的调查》团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