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内生+共生=生生不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但当前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尚未形成自主持续发展产业的能力,面临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困境。既有研究侧重从外部因素分析农村产业发展失败的原因,较少从建构主义角度考虑村庄内源性主体的发展性困境与结构问题。本研究基于淅川县渠首区域的实地调研,从结构主义建构论角度出发,基于“主体-结构-系统”的分析框架,探究乡村产业发展的外源、内源系统结构性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新时代大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外发促内生—内联促外引”式理论路径框架,构建以数字平台驱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内外源主体有机互动、内外部资源高效整合、外源系统有效发展基础上的内源系统共生发展局面。

一、案例简介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覆盖的重要地区,河南省淅川县地属季风性气候,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盛产柑橘、石榴、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辣椒、林果和中药材是渠首地区的主导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为当地产业融合提供显著优势。习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时曾就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鼓励当地企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淅川县目前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200多个,生产400多种农产品,但质优价低、多而分散、主导产业不凸显、明星产品创建慢的情况仍比较突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是多方关注的焦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结构性困境

    首先,外源结构性困境。针对外源企业这一主体,资本导向存在场域融入困境。一方面,种植成本高,过于依赖项目资金;另一方面,交易成本高,存在乡土性隔离的困境。针对县级政府,存在行政逻辑与市场逻辑下的行为偏差。具体体现在“项目制”产业发展中极易忽视市场因素,组织动员和群众响应可能会出现偏差。同时,产业发展也缺乏持续性、激励性。

    其次,内源结构性困境。针对内源经营主体,一方面,面临资源信息劣势。经营主体前期试错成本较高,缺乏项目资金扶持同时也有严重的信息壁垒。另一方面,内源经营主体之间共生性不足。经营主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此外,区域品牌效应尚未形成。针对小农组织,一方面,从企农联结形式上看,小农能力欠缺,双向需求不匹配是主要问题。此外,稳定的就业关系也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社也向资本化迈进。

三、结构性困境的消解路径

    (一)以平台实现内外源系统的高效统筹

    乡村产业振兴一方面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以政策和上级命令为依据。但另一方面,产业振兴也是市场行为,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逻辑,即按照平等自愿和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振兴的政府行政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存在偏差,在实践中出现政策执行与目标偏差的情况。农创中心的职能定位的作用在于缓解这种行为偏差,促使政府实现自身角色职能定位,使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正确效应,实现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展的产业之路。

    农村产业发展必然是乡村内、外部力量综合作用的过程,而单靠地方内部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资本下乡类企业为乡村带来一定资本、要素,有助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实现农村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然而这种模式由于资本外源性属性,在实践中往往会存在资本导向的场域融合困境。农创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良性互动、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的普惠共享多元主体发展格局。促进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小农的成长。

    (二)以平台强化多元主体利益共生关系

    农创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实现自身角色职能定位,促使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正确效应,实现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展的产业之路。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将技术、人才等外部资源引入乡村,实现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良性互动、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的普惠共享多元主体发展格局。

    在外源系统的帮助下、内源参与乡村建设主体的联合努力下,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小农回流;最终实现小农真正自发、平等地参与再组织化;形成外发促内生,内联促外引的发展格局,实现内源主体与外源主体的有机互动、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内源系统的共生发展;实现多元主体角色定位与功能优化,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及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

    1.强化组织联结

    农创中心通过搜集品种引进、农技农艺创新、创新规划方面的工作和当地二级主体建立战略关系,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同时,农创中心和二级主体合作,从育种、种植、包装等全方位建立标准,二级主体用标准监督控制农户和合作社的资产行为,保障产品品质。三级销售主体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最终三级主体可选择通过以当地区域品牌“淅有美味在山川”销出,农创中心和三级主体合作打造区域电商品牌。该模式实现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减少交易成本,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发挥区域整合力量。最后,农创中心通过和三级主体合作,共同调研产品需求的市场情况,为二级主体、一级主体提供市场需求情况,及时为生产提供信息,减少供求差异过大情况的出现。

    2.强化要素联结

    农创中心通过搜集引进先进的种子资源、农业生产技术与二级主体形成联系,各二级主体再为农户提供统一的农资、技术和培训指导,农机、肥料等二级主体还通过技术培训,质量监控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与农户保持了稳定的要素联结关系,使各主体利益共生强化。

    3.强化价格联结

    在该组织模式中,产业经营主体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自身的利益,合理的价格机制可以激励农户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农创中心与二级主体合作,通过搜集、汇总二级主体的农资需求情况,统一购买;最终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系统网络,统一定价、门头、配送,在保证农资质量前提下为农户和合作社提供优质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减少成产成本。另一方面,农创中心通过和三级主体合作完成质量检验、品牌认证,打造区域品牌,通过电商,或其他方式将产品以较好价格及时卖出。成本降低收益增加,极大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以及配合程度,价格的联结带动了各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优质优价的保障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该组织模式中,使得主体之间的利益共生越来越稳定。

    4.强化理念联结

    中国农村改革40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不断变迁,尽管不断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但是小农边缘化、增收困难、生产盲目的问题依然严重,这些问题影响到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农创中心的提出有助于政府职能的精准发挥、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各经营主体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打造区域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益联结的内容由注重分红返利、生产性服务、监督控制,转变为分享价值链延长收益;最终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共生与内生,推动乡村振兴。


    感谢“策论中国”参赛团队:郑州大学《“内生+共生=生生不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基于淅川县渠首区域的调研》团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