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浙工新村凭啥自掏腰包重建?

    近日,有关房产新闻不断,重磅消息是5年期以上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25个基点,由4.2%调整至3.95%,房贷利率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这是银行层面利好百姓安居的重要举措。

    房子成为新年伊始头号话题,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杭州浙工新村小区数百户居民自筹4.7亿重建小区,该新闻很快火出圈,毕竟居民出资重建是全国首例。本期微评就来说说老旧小区改造那些事。


    一、老旧小区要顺应时代

    一直以来,房子都具备居住和投资双重属性,之前购房者为了挂户口、有学籍,倾向于总价低但不实用的城市小户型,随着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曾经热门“老破小”学区房价格开始下跌。

    老旧小区居住舒适度不尽如人意,改造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老旧小区改造存在资金筹集、主角虚位等困境。比如改造拆建费用应由政府、市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承担,但具体出资比例还没有明确细则。按理说改造老旧小区最终受益群体是居民,但大部分因居民参与能力不强等原因参与甚少。

    纵观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情况,基本以无障碍改造、增设便民服务设施、加装电梯、小区停车、环境绿化等工程为主,对于特别老旧的房子,政府会启动综合修缮,比如加固房屋结构,解决供热、供电、给排水等各类管网陈旧老化问题。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2023年全国共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7万个,改造加装电梯3.6万部,惠及居民897万户,共完成投资近2400亿元。

    对于老旧小区,除了部分改造,拆除重建是最彻底办法,也将成为老旧居住区改造整治新模式。全国拆除重建案例也有一些,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已启动旧改项目,此类项目政府主导是重点,资金来源是关键。据报道,北京劲松一区114号楼拆除重建基本完成,资金由政府、产权单位、居民、社会机构等多主体筹集。


    二、浙工新村原地重建

    浙工新村属于典型“老破小”,即年代久远、没有电梯、没有物业管理,车辆停放无序,车位靠运气。但存在即合理,老破小房子居住体验虽不理想,但因开发年代早,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综合商场、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一应俱全,交通便利。

    老旧小区原地重建并不是一件简单小事,涉及方方面面问题,那浙工新村为啥能做到?

    首先,这跟房子业主群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浙工新村是高校教工宿舍,居民结构特殊,基本都是浙工大老教师,想法、收入状况比较相近,更容易协调达成一致,这点放在别的小区不一定适用。

    其次,拆除重建能快速推进,跟居民改造意愿强烈有很大关系,房屋本该是遮风挡雨的港湾,但是浙工新村房屋外观老旧,遮风挡雨属性变弱,没有抗震设防及配套用房,台风天,危房中的居民要转移住处避险,也就是说空占好位置,却没享受基本居住条件,这一点是很多老旧小区通病。

    再次,政府福利好,浙工新村虽有个别楼房已列入C级危房,但未达到拆除重建标准,也就是说坐等政府拆迁短时无望且被动。如果主动作为,还能争取政府政策补贴,比如政府旧改、加梯、未来社区改造等专项资金。另外,政府还有每月租房补贴,装修补偿款等,从当下看,没有损失,从长远看,利于子孙后代。

    然后,房子升值空间大,第一笔改造费用低,仅为1350元/平方米,第二笔扩充面积收费合理,符合市场规则。据网络数据,该区域二手房成交单价和重建扩面价差不多,附近新房开盘价远高于扩面价,再加上重建后居住舒适性极大提升,所以不管是自住,还是从房产保值、增值角度,原地重建都是明智之举。

    最后,居民自主有机更新委员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小区通过选举代表,开展民情恳谈会,宣讲政策、收集意见。服务居民,比如帮助租房困难老年群体筹措临近房源,为有资金困难居民对接金融机构提供方案等。居民无后顾之忧,通过率和执行效率自然就高了。


    三、老旧小区分类改造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政策支持很重要,2023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2023年,杭州发布《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要求针对危旧楼房、老旧小区、既有住宅片区等落实安全隐患消除、功能设施完善、居住品质提升。

    政策有了,接下来就是落地,首先,政府要从“历史”与“现代”融合考虑,按照老旧小区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改造,比如从保留历史建筑,传承文化角度出发,对于本身质量尚可的老旧房屋,可采用内部加固,部分翻新方式,针对房屋结构较差,毫无保留修缮价值,外部改造条件受限,居民居住环境差、改善愿望迫切,建议原拆重建,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妥善处理居民过渡期间安置问题。

    其次,老旧小区改造应注重“面子”与“里子”结合,在务实基础之上,完善小区居住条件,提升舒适性,比如城市中心老旧小区外貌换新颜,环境绿化整治固然重要,同时,检修房屋使用情况,包括管网老旧以及水、电、天然气是否正常使用,以及安装电梯等便民设施。内外兼修,有助于可持续改造和发展。

    最后,重视“建设”与“治理”相结合,也就是硬件和软件都得提升,房屋和公共设施是硬件,居住群体是软件,硬件改善了,软件也要适时更新,比如建立老旧小区居民自治机制,统筹协调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产权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多主体共同推进改造,完善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民主协商,齐心协力,共建家园。

    浙工新村模式是内生动力激活机制的创新,也是浙江省开创城市有机更新的首个试点项目,有条件小区可以推广,毕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需要多元模式,也需要勇于创新的实践者。

    总之,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