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022年第4届亚残运会组委会、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文,全省40个机构被命名为杭州亚残运会残疾人事业展示点(以下简称“展示点”),其中山区26县和海岛县地域内共计9个。各展示点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国之治”。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调研团队提出了运用“奥运遗产”理念,打造我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亚残运会残疾人事业展示点的对策建议。
一、山区县、海岛县展示点建设现状
2021年6月以来,山区26县和海岛县展示点在无障碍环境、建筑立面、文化内涵、功能布局等四大方面做提升改造,对于发展山区县、海岛县的残疾人文化体育运动、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增加民众助残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政策协调,加大扶持力度。各地积极争取属地党委、政府重视和财政等部门支持,制定并落实展示点的扶持政策。以普陀区残联劳动就业与康复指导中心展示点为例,2022年10月,建设历时三年,集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区残联劳动就业与康复指导中心、区残疾人之家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正式落成,建筑面积4425平方米,总投资2200万元,提供专业康复和照料、技能培训、劳动就业等多功能综合托养服务,填补了普陀区地处海岛专业残疾人托养设施的空白。舟山市还将“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110人”列为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二是制定提升方案,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好展示点这张“金名片”,赋予展示点生机、激活城市生活。以衢州市残疾人草地掷球主题公园展示点为例,总面积2870 平方米,已建成两个草地掷球训练场、掷球训练配套建筑,公园厕所,沿街面向市民开放绿地、游步道、活动场地,将掷球运动培育成衢州市全域旅游、美丽经济幸福产业的特色休闲运动项目。三是营造浓厚氛围,扩大社会影响。各展示点规范使用杭州亚残运会LOGO、标语,用好展示点这块“文化富矿”,结合山区、海岛地域特色,嵌入“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发展理念,提升文化内涵。
二、“奥运遗产”理念运用于山区县、海岛县展示点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学界普遍认为,“奥运遗产”一词源于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的申办报告,首次提出概念,催生了用“遗产”衡量举办权合法性的话题;兴于1981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申办报告、1997年雅典奥运会申办报告中附加《奥运遗产手册》,奥运遗产理论逐步积淀与实践应用;2002年在国际奥委会全会上首次将奥运遗产分为14个类别,至今奥运遗产实践日臻完善,开启全面可持续治理新阶段。“奥运遗产”一般是指在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大类。运用“奥运遗产”理念前瞻性打造展示点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规划周期方面,处理好遗产规划与遗产治理的关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显示:将奥运遗产分为申办期、筹办期、比赛期、赛后期四个实施阶段,通过残奥会遗产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延长残奥会奥运遗产的实施时间,最大程度地推动残奥会对残疾人事业的促进作用。
遗产主题方面,处理好展示点与其他亚残运会遗产的关系。“两个亚运,同样精彩”,持续扩大两个亚运主题品牌效应,处理好展示点与亚残运会的体育型遗产与超体育型遗产的关系,将展示点打磨成为“亚残运会IP”。
遗产功能方面,处理好赛会功能与日常功能的关系。山区县、海岛县普遍残疾人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充分、局部需求潜力释放不够。展示点功能规划应平衡赛会与日常功能,重点加强对日常残疾人文体类服务需求侧的管理和引导。
遗产类型方面,处理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山区县、海岛县普遍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结合各地文化与展示点特色,突出残疾人精神、技艺、创造等非物质形态的因素。
三、“奥运遗产”理念运用于山区县、海岛县展示点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山区县、海岛县残疾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服务”的主基调,发挥展示点全程规划效应
从遗产规划角度看,应注重展示点遗产研究的时间前置效应、赛会后可持续发展效应,最大程度地推动亚残运会对山区、海岛残疾人基础性公共服务治理的促进作用。建议:融入前置规划阶段,展示点应与“一县一策”的精准设计,与杭州亚残运会“阳光、和谐、自强、共享”的办赛理念,与县域残疾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服务区域性发展规划相适应,保基本强优势,合理规划全县域残疾人公共服务功能布局。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信息交流、无障碍标识、无障碍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筹办成果转化形成现实遗产。如前瞻性规划淳安县浙江旭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残疾人之家展示点为“无障碍工厂”样板,提出厂区内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指引、实施重点、规划指标,提升区域无障碍协同发展水平和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经验逐步推广至全省、全国乃至全亚洲范围。推进实施阶段,应与亚残运会组委会、县残联等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决策,依托展示点持续做好满意度高、关切度高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快补齐满意度低但需求迫切的服务项目。坚持保障性和开发性并举,以供给引导需求,做好需求侧文章,进一步释放山区县、海岛县残疾人公共服务需求潜力,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后亚残运会阶段,展示点遗产通过人力、资本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亚残运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目标县域内均匀播散,确保以亚残运会为主题的展示点有机更新为残疾人公共基础设施,确保残疾人代表从规划阶段参与其中,从而保护残疾人主体权益,提升参与度。可借鉴2010年第1届广州亚残运会博物馆经验,在原组委会原址广州亚体文化中心基础上组建亚残运会博物馆,开展亚残运会文化的对外宣传、交流;承担亚残运会和我省残疾人文化体育遗产研究保护以及文献咨询工作;通过收藏、保护、宣传、展示亚残运文化和浙江文化体育精神。
(二)贯彻一部‘浙江之窗’展示‘中国之治’”的残疾人事业创业史,以展示点辐射全方位遗产
从遗产创造角度看,通过展示点建设为亚残运会遗产提供发展驱动力。建议:在现有残疾人文化、体育、康复类机构展示点所承载的体育型遗产基础上,全面辐射至超体育型遗产。包括:经济遗产,如鼓励山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助力残疾人运动企业发展;社会遗产,如推动群众健康生活、营造残健融合的社会氛围;文化遗产,如通过热心公益事业的残疾人汤崇贵创办的中国温泉萤石博物馆,弘扬亚残运会精神;城市发展遗产,如提升山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区域综合保障能力;区域发展遗产,如促进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等。以展示点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展现一个“赛会与日常兼容性”的新图景,以展示点统筹提升山区、海岛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公共基础设施
从遗产功能角度看,统筹展示点在亚残运会期间与日常运行的接续利用。山区县、海岛县展示点集中在浙江旭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残疾人之家(淳安县)、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永嘉县)、中国温泉萤石博物馆(武义县)、残疾人草地掷球主题公园(柯城区)、衢州市残联康复综合体(衢江区)、丽水市残联康复医院(莲都区)、丽水市残疾人托养中心(莲都区)、定海区残疾人之家(定海区)、普陀区残联劳动就业与康复指导中心(普陀区)等点位,在亚残运会期间承担赛会场馆、医疗后勤、城市志愿服务等不同功能。建议:前瞻性谋划展示点日常功能,在规划、设计阶段融入赛会与日常兼容性功能,如残疾人草地掷球场地功能与市民公共休闲公园功能相结合、企业残疾人之家与残疾人就业创业相结合、公益型博物馆与残疾人文化生活相结合。通过展示点打造山区县、海岛县“全链条无障碍环境建设”,从山区26县家庭无障碍改造、到社区无障碍创建、到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等9类公共场所),形成市县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连点成线及面”格局。
(四)挖掘一批“山区、海岛助残共富”的好故事,以展示点构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宣传话语体系
从遗产传播角度来看,借助山区、海岛独特的文化底蕴,提升展示点媒体叙事在遗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建议:深入挖掘山区县、海岛县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和精彩故事,围绕我省深化对象识别、推进机制、社会动员、慈善助残、长效保洁,2022年投入500万压茬推进山区26县困难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项目;缙云县双溪口乡周扎村的潘伟英10多年带领8名残疾人、12户残疾人家庭来料加工脱贫致富;仙居县溪港乡仁庄村的“独臂悟空”王贵庭20多年如一日热心残疾人事业等一批山区县、海岛县涌现的“助残共富”好故事,通过展示点这一物质遗产平台,设计串联考察路线、红色宣讲、视频播控、宣传折页、LED展演等形式,建立展示点志愿讲解队伍,打造“24小时在线”展示点的非物质遗产平台,构建新时代山区县、海岛县残疾人事业宣传话语体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五)构建一个“动态、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以展示点推动数字化遗产评估
从遗产评估角度看,构建科学合理的展示点遗产评估体系。建议:借鉴杭州市残疾人托管中心、弯湾托管中心、星巴克滨江城市之星手语店、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残疾人之家等6个展示点接入“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的数字化改革经验,推动山区县、海岛县展示点积极接入“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建立数字技术构建质量监督和控制机制,根据山区县、海岛县残疾人需求满足状况和满意程度,科学评价展示点公共服务效果。以展示点数字化改革先行,带动数字社会“弱有所扶”场景、残疾人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无障碍一张图、辅具智配等残疾人事业数字化改革,统筹推进山区县、海岛县党政机关整体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