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第六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为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相结合指明了方向。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既是金融业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也是写好金融其他四篇大文章的重要工具。产业数字金融能够有效改进传统金融在支持产业发展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在产业层面的融合发展。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省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相较于广东、江苏、山东等工业强省,浙江省制造业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制造业对传统产业依赖较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二是工业门类不够齐全、产业间发展不够均衡,对投入大、效益慢但战略意义重大的基础工业布局不够;三是企业分布较散、产业集聚度不足。
对此,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朱芳菲研究员等通过深入分析中央政策的最新要求,结合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浙江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设立改革试点的相关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可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建议我省依托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金融实践成熟的城市,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尽快开展产业数字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比如绍兴市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制造业转型发展成绩亮眼、产业金融、数字金融实践丰富,可选为我省试点城市。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应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在产业政策指导下,有机融合“金融大脑”和“产业大脑”的运作模式,基于数字化平台,在“产业大脑”和“金融大脑”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展产业数字金融改革试点,为特定产业提供数字化投融资、支付结算、租赁信托、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构建产融共赢生态,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依托试点城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数字金融改革示范区,构建“1体系、2平台、3工程”的框架格局,实现数字创新引领示范、产融融合发展典范、金融科技应用发展规范的产业数字金融改革创新高地。
构建1个区域产业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围绕“金融+产业”的新模式,加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和技术支撑,引导资金与特定产业结合,构建政策、产业、金融、科技等融合发展的产业数字金融良好生态。
建设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和金融综合服务平台2大平台。一方面,面向数字化基础较好的制造业细分行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依托新一代数字技术,整合产业、政策、科技的信息流数据,建立产业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另一方面,以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为抓手,依托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金融+产业”相关资源需求和供给,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链式金融解决方案。
着力攻坚3大提升工程。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数字金融改革示范区的目标,着力攻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提升工程、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服务提升工程、深化数字支付和数字人民币使用提升工程。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赋能传统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提升传统产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金融服务,围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企业智造升级路径,依托“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发展模式,加大数据资源对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二是重点提升数字产业金融服务质效。加大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建设的金融供给,支持数字产业重大项目实施,加大数字产业集群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投放,完善全项目周期的金融保障,探索构建包括产业园区、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建的“融资+融智”综合性金融服务机制。
三是加快构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产业数字金融“新基建”投入,包括新一代金融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金融场景化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安全多方计算等创新技术应用,新型绿色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
四是深化产业数字金融和数字支付应用场景创新。深入推进数字支付应用场景全覆盖,加大以数字人民币发放的贷款额,推广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数字支付服务赋能服务贸易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的创新结合模式,增强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多方互信。
五是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建立与产业数字金融创新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快改造相应业务流程、风控模型,加强细分产业研究,开展全产业链风险监测和企业授信管理,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严防资金脱实向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