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迎来一场关乎生命质量的“体重革命”。近期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专门用7分钟谈体重管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推动政府、行业、单位和个人落实好四方责任,把体重这个本是私人化的问题放到了大家的眼前。这一政策不仅是对慢性病防控的精准发力,更标志着中国健康战略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深度转型。
政府多维度推动健康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和超重问题日益突出。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与许多疾病都有密切关系,肥胖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2019年,我国11.9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BMI(身体质量指数偏高,即肥胖)。卫健委发布的报告显示: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为了提升居民的身体素质,减少肥胖危害,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6个部门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从政府层面对居民做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并强调发挥基层单位作用,向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2024年下半年以来,多省份出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不少地区还明确了居民肥胖率下降目标。各地除了建设便民体育场地设施,举办各项体育赛事,增设体育课程外,也创新多种措施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运动热情。根据《羊城晚报》报道,深圳市福田区创新性采用数智健康管理系统,以益田社区健康食堂为核心,将饮食与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只要坚持每日打卡饮食与运动就给予奖励,三个月时间发放了近5万元电子券。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创新运动营,通过自主研发编写的AI程序,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量身定制、动态调整个性化健康指导方案。多地医院开设减重门诊,为肥胖人群进行详细的鉴别诊断,制定科学、可持续的减重方案。
从“健康倡导”到“生态重构”
当个体健康选择累积为系统性风险时,减重已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结合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减重难在坚持。如何在保障公共健康与尊重个体自由、市场规律间找到动态平衡,还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
1、深化体重管理政策。体重管理离不开食品健康、运动管理。政府从饮食结构上做出调控,对不健康食品“征税”,或参考食品评级系统,督促工业企业改善加工途径。在立法层面对增设“体重管理条款”,打破“重治疗轻预防”的路径依赖,将从法理上明确企业、个人的健康责任,加大对减肥产品、无糖食品、减肥训练营等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
2、根据基层情况精准施策。基层根据当地人口健康情况进行体育设施和相关营养指导配套,做好后续维护运营,避免设施建设后无人使用造成资源浪费。针对不同类型人群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如儿童与青少年,应注重培养健康饮食观念。对于老年人,请老师指导进行温和的体育运动,关注慢性病的管理。基层创新引导方式,城市社区多举办健康运动活动,持续体重达标时长可兑换保险折扣、景区门票等,让健康管理成为可量化的社会资本,同时通过日常打卡、多种宣传科普、鼓励社区志愿者进行健康督导等方式,让短期激励转化为长期动能。
3、合理运用技术手段赋能体重管理。数据体重管理不能止步于冷冰冰的数字监控,更需要将健康行为嵌入生活场景,让“控糖减脂”从自律苦行变为自然选择。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质监测体系,对体检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对于体重问题较严重的地区进行重点防治。进行用区块链等技术赋能的保健品溯源体系,遏制“减肥神药”乱象。社区引入AI营养师,让有需要的人群更便捷享受到针对性的营养指导。
4、激励市场、社会协同共治健康生态。健康生活在于理念,公众应摒弃“快速瘦身”误区,选择安全可持续的方式。学校切实落实课间运动、体育课等运动时间。通过新型传播方式进行全民科普引导社交媒体对吃播等不健康饮食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加大对健身直播等优质内容的推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提升食堂健康饮食、加强对职工的健康管理,多开放公共健身场所,如学校操场休息日对公众开放、公共健身场馆根据打卡次数适当减少费用,用“微改革”潜移默化形成社会健康生态。“体重管理”的真正使命,不是让全民短期内瘦身成功,而是触发一场深刻的“健康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