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小霸主,对于印度觉得自己是唾手可得。
一、印度为何热衷和邻国挑起领土争端
在印度的概念中,对南亚国家领土的争夺,是其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之一。
除了印巴领土争端,印度还与缅甸、尼泊尔、孟加拉等周边国家存在领土争端。
印缅领土争端,“卡勃山谷地区”是其主要争议点。该地区原本属于印度曼尼普尔,但在1834年被移交给缅甸,至今由缅甸控制。2025年3月,印度上议院议员提出要求,呼吁印度政府施压缅甸,要求按照历史协议重新归还该区域,该区域面积达22,210平方公里。该地区连接着南亚与东南亚,是一个战略要地。对于印度来说,若控制该地区,将在连接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增强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对于缅甸而言,该地区是其西部的重要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关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印度与尼泊尔的领土争端,1814至1816 年,英国与尼泊尔发生战争,尼泊尔被迫签订《苏高利条约》,割让三分之一国土给英属印度。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尼泊尔领土的侵占。1950年,印度和尼泊尔签署了《和平与友好条约》,尼泊尔民族主义者据此声称《苏高利条约》无效,要求印度归还领土,但印度一直未归还。
印度与孟加拉国的领土争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在印孟边境地区形成了许多飞地,孟加拉国领土内有 111 块印度飞地,总面积 1.7 万公顷,印度境内有 51 块孟加拉国飞地,总面积 7000 公顷。2011年印度时任总理辛格曾准备签署飞地交换协议,但当时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坚决反对,导致议会没通过该协议。莫迪上台后,最终推动印度议会通过了这项协议,解决了飞地问题。
印度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本质是英国殖民时代的“后遗症心理”作祟。印度自认为自己应该“继承”英国殖民地时代的所有“利益”,进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大国心态膨胀幻想,希望对周边邻国保持高压态势,试图恢复历史上“大印度” 的疆域,自认为印度应在南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在领土问题上表现出较强的扩张性。
但是是不是大国,印度的政治团体心知肚明,受制于错综复杂的国内矛盾影响,不同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不约而同希望利用领土问题来凝聚国内人心、获取政治资本。
二、印度野望的“雄心勃勃”
印度心心念念想加入“五常”的故事在中文互联网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梗。不过,即使目标遥不可及,但是印度的确是在奉行成为领导型大国甚至是世界领导者的外交战略。而其路径主要依赖于一种叫做“改革的多边主义”。
“改革的多边主义”核心是将印度这样新崛起的大国纳入多边机制的“领导国”行列,或给予其更大发言权和决策权,比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努力将“印度元素”推广到全球,构建以印度为主导的国际组织。
在俄乌战争中,印度的角色很微妙,既是北约阵营的“朋友”,更是俄罗斯的“盟友”,在两大势力对抗中,印度“身法灵活”,在石油贸易上赚的可谓是盆满钵满。
而在与大国的外交上,印度积极推进与美、俄、日、中等大国的关系,在不同国际组织中纵横捭阖。2017年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同时,与美日澳重启四国安全对话,并于2021年举办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机制”首脑会议。2018年与中俄召开三国领导人会晤的同时,也与美日领导人召开三国领导人会议。
除了积极开展大国外交,印度也在构建地区与全球影响力上颇为上心,试图打造“全球南方” 领导者地位。连续举办“全球南方之声”线上峰会,在周边地区,推行“邻里优先” 政策,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非洲,印度加大战略投入,构筑经济与安全伙伴关系等措施,提升在非洲的影响力,将非洲视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舞台。
三、印度视中国为竞争者
显而易见,印度的诸多国防和外交政策上,将中国视为了自己的竞争者。但是,反观中国,更多的则把印度视为一个潜在的合作者,究其本质原因,则是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不在同一水平线导致。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北约从全面支援乌克兰到现在美国跳出来撇开欧洲和乌克兰单独与俄罗斯谈判,足以证明,在国际冲突中,现在全球有独立实力地位的大国只有中美俄三家。不管印度等国家如何积极作为,世界格局如此,平时可能还显现不出来,真到了遇到大变局,实力的差距就会显露无疑。这也就说明了一个本质问题,印度将中国视为竞争者,只是一厢情愿,而中国将印度视为潜在的合作者,未来不管印度愿意与否,大概率都会被融入中国产业链和经济发展的“熔炉”中,这不会因为人为意志而转移,就像澳大利亚,嘴上叫的再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中国的进口,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