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中国茶需另辟蹊径 重回巅峰

    中国奶茶是茶吗?近年来,中国茶以新茶饮的形式再创消费新高。前面的微评,我们已经讲到中国茶需要再次打开欧美大门。本期微评就来讲中国茶如何卷出属于自己的新赛道。

    一、中国奶茶是中国茶吗?



    中国奶茶是不是茶?有人说,奶茶不是茶,因为添加了牛奶等其他多种原料,掩盖了茶本来的味道。也有人说,奶茶是茶的一种,因为毕竟有茶叶作为原料,而且跟茶一样具有提神作用。事实上,中国奶茶源远流长,具有显著地域特性,也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缩影。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贵族王肃首次将羊奶与茶叶混合饮用,是茶与奶结合的初步尝试。唐代,奶茶初步发展,皇室和贵族在茶中加入发酵奶制品,形奶茶饮品。元朝,蒙古统治者将奶茶习俗带入中原,奶和茶叶混合的饮用方式成为主流。明清至近代,奶茶开始地域分化,北方延续奶茶传统制法,南方创新地引入西式奶茶。

    20世纪末至今,奶茶开始现代商业化,爆发式增加,形成千亿级市场。纵观奶茶发展过程,中国奶茶确实发源于中国,从最初的饮品属性,发展为社交属性、资本属性。而中国茶从始至终都是饮品属性,附带社交功能。

    二、产量、出口量、占有率

    我国茶叶产量位居世界首位,约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尽管产量高,但茶叶出口量却被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反超。数据显示,2024年,肯尼亚茶叶出口量超过5亿公斤,领跑全球。中国茶叶品类丰富,涵盖绿茶、红茶等诸多品种,但出口品种主要为绿茶,消费群体有限,出口市场集中在非洲、亚洲。而在英国、美国、俄罗斯、中东等市场,斯里兰卡红茶抢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作为茶饮发源地,我国茶业话语权旁落,在国际市场地位尴尬。究其原因,历史上,英国人窃取茶树、茶种,拿走了我们的资源优势。英国将印度作为单一茶叶生产基地,大农场经济和机械制茶助力印度茶叶产量跃居世界前位,并种植出风靡全球的阿萨姆红茶。2024年,印度成为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

    产量和出口有反差,如能提升利润也可突围。但中国出口茶叶的利润优势不明显,一方面是以初级农产品原料出口的利润微薄,高关税还会挤压出口利润,丧失价格优势,而进口商将中国原料贴牌溢价销售,攫取利润。

    另一方面,国内高端茶叶以时令绿茶为主,价格虚高,消费群体收窄,大众市场又受限于同质化竞争。更关键的是,中国没有世界级茶企,缺少国际化知名品牌,很难打开欧美国际市场,而在茶文化形成比中国晚几千年的英国却拥有全球茶叶巨头。

    如果说英国拿走了茶叶原料市场的利润,那日本则占有中国茶饮品市场的供应量,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无糖茶市场,数据显示,巅峰时期,日本无糖茶饮能占据超过20%的市场份额。

    有意思的是,日本茶饮原料来自中国,比如乌龙茶,也就是说,中国茶叶经日本企业加工、贴牌,转手卖回给中国,冒充国货吸引中国消费者,获取利润。无糖茶打着健康旗号,售价稍高于矿泉水,但市场扩张速度快。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某茶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046亿元。

    三、市场如何反转

    产茶量世界第一,茶叶巨头不在中国,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还有反转的机会吗?生产端,中国茶企虽然数量多,但多是中小型私营企业,制茶工艺原始,以手工炒制为主,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中国人爱喝春茶,对夏秋茶无人问津,再加上茶叶深加工技术不成熟,夏秋茶利用率低、浪费较多。

    流通端,中国市场以散装茶居多,从产品包装到渠道都没有规范化,除了地方性短暂时令品牌绿茶,因其商标溢价带来高附加值,用于礼品馈赠以外,其他大批量茶叶价格很难提上去。所以,茶叶如果要走向世界,需要用技术加以武装,严控品质,延长与扩大产品存储与流通范围,以及知名品牌的加持。

    也就是说,传统的高销量市场路被外国占据,这让本不具备优势的中国茶叶参与同类竞争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相比之下,中国茶叶产业再回巅峰,需要另辟蹊径,比如选择集成式模式,利用大市场底子,反向影响全球市场,开创新的中国茶产业,曾风靡一时的新式茶饮就是模式创新的小尝试。

    近年来,中国连锁茶饮品牌不仅在中国遍地开花。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547.2亿元,到2028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经历了“跑马圈地”发展后,新茶饮行业整体增速放缓,海外业务拓展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国高端茶饮品牌走向世界,受到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欢迎。

    如能得到资本助力,茶企可以走得更远,但中国传统茶企因为上游茶厂售卖低成本茶叶可获取高毛利,上市动力不足;茶企品控标准不统一,农产品属性过强,以及较少使用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渠道,难以满足资本喜好。相比之下,新式茶饮通过采用茶叶萃取,加入水果、鲜奶等组合调味,还推出茶点烘焙,提供休闲空间,成为年轻人社交新宠,再加上其统一的供应链配送和品控管理,轻资产化的扩张模式,备受资本关注。

    这边,有人质疑网红奶茶店售价几十元的茶饮成本不过5元,存在暴利空间。另一边,新茶饮扎堆IPO上市潮对应市场闭店、裁员、降价等经营不利的举措,又被解读为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急需融资来维持运营与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茶和中国奶茶都是茶市场的组成部分,茶叶作为原料的经济价值偏弱,茶饮可以适时补缺,另辟蹊径。同时,茶饮企业也需理性预估需求量,合理扩张,稳扎稳打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