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高铁建议不要吃方便面”、“高铁一次性座椅套热销”的话题引发热议。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话题,其实都对高铁出行的服务质量和乘客体验提出新要求。本期微评就来讲讲高铁那些事儿。
一、公共空间和私人需求之争
暑期来临,高铁出行成了很多家庭中短途旅游的首选交通方式,有关高铁的话题也变得多了起来。高铁吃泡面的争议,其实还得从源头说起。高铁还未普及的时代,绿皮车是铁路客运的主流,承载着无数学子、农民工、年轻人的远行梦想。那时候的公共空间不是密闭的,能包容乘客嗑瓜子、打牌、吃泡面等各种旅途消遣行为。
慢速行驶时,车厢窗户虽能打开,但车厢内部也充斥着各种味道,只是很少有人会关注,觉得这是正常的人间烟火气。美国游记作家保罗·索鲁坐火车游历中国,并在《骑乘铁公鸡》一书中写道:“在这里,火车不是交通工具,它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地方。”如今,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人文素养和公共空间的要求变高了。此外,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发展也扩大了其热度。
高铁泡面该不该禁止?支持者称密闭空间应体谅他人,反对者则认为出行饮食自由不可侵犯。实际上,争议背后是公共空间权益和私人付费应享服务之间的博弈。铁路官方明确,旅客列车车厢属于封闭空间,为确保旅途环境良好和空气清新,乘车期间请勿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气味浓重的食品。
官方规定看起来合情合理,细看之下则有待改善和优化。比如高铁快餐价格高、选择空间小,味道一般;虽然高铁站可以提供手机扫码点餐服务,但也面临定时提前点餐、小规模站点可选餐品种类少、以西式快餐为主、中式快餐价格不低以及品控不稳定等缺陷。
相比之下,泡面价格亲民、食用便捷、品控稳定,是旅客解决餐食问题的首选。那么,假如增加食用泡面的成本,是否能阻止大部分乘客食用泡面?比如德国实行“气味税”,对食用浓烈气味食品的乘客征收附加费,并设立“无饮食车厢”供敏感乘客选择。当然,如果泡面企业能提升食物处理技术,适时研发并推出高铁专属版泡面,也会带来新体验。比如日本新干线上可以吃便当,但通过食品工艺创新化解气味困扰。
铁路部门可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措施。饮食气味方面,优化车厢通风系统、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引入智能气味中和系统等技术手段;餐饮供应方面,丰富种类并提高品质,分层设置价格;温馨提示方面,广播告知食用有气味食物时尽量关注周围乘客感受;就餐空间方面,设置专门的区域,让乘客按需有序进入并食用气味较大的食物,设立垃圾分类装置来精细化管理,避免其余乘客身心不适。
说到公共空间,之前火车卧铺挂帘子的新闻也是同样道理,“挂帘围私”是时代观念的变化,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是说,公共场合不影响别人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其他乘客产生影响,就需要三思而后行,毕竟网络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若是无限放大,会引来一大片谴责声。
二、一次性座套和公共卫生
一次性座套上热搜主要是夏季到来,乘客担心夏季皮肤直接接触高铁带来卫生隐患,其本质是对高铁座位的卫生不满意。许多车厢不文明行为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下暴露在公众视野,让公众对坐垫、小桌板的卫生产生担忧,于是自掏腰包寻求解决方案。
一方面,乘客的公共素养有待提升,需要管好自身行为来维护公共空间的整洁。高铁相关方面硬性约束,比如制定文明公约,合理引导乘客文明乘车,并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适当提醒和相应惩罚。另一方面,公共空间的服务性和公用性和酒店、餐厅类似,乘客内心降低期待,毕竟跟私人空间没法比,不能一味追求绝对干净。
此外,排除少部分人对卫生的要求特别高以外,高铁也要反思车厢清洁问题,比如车厢清洁频率。可以参考的是,城市公交车座位的清洁频率通常为每趟次清洁消毒,且乘客乘车时间不长;长途旅行要在车厢停留很长时间,途中清洁消毒也可以安排。乘客亲眼所见,能增加高铁方的公信力。
除了做好日常清洗和卫生维护以外,铁路部门适时主动公开日常清洁流程或许能缓解焦虑,对乘客内心顾虑而言,规范透明是最好的消毒剂,也能部分抗衡网络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一次性座套在带动相关经济的同时也带来更多垃圾,增加了乘务员的工作量。
总的来说,泡面和座套表面上是高铁现象,实则饱含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和期待。高铁方要权衡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为每位乘客提供舒适和谐的环境以及便捷美好的出行服务;乘客要换位思考,尽可能平衡自我和他人的利益;媒体要寻找并传播正能量,为调节冲突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