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為什麼願意在社區醫院首診,我院蓝蔚青副院长发表观点

杭州市江干區通過分級診療改革,引導社區居民“首診在基層、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

最近浙江啟動新醫改分級診療制度試點。分級診療,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報銷比例的杠杆,引導社區居民“首診在基層、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

從杭州市衛生局獲悉,江干區分級診療改革已實施4年,創新開展的直通大醫院“精確轉診”、創立影像遠程診療中心、定向組建“慢性病社區管理體系”等工作,均為全國首創。

據第三方測評結果顯示,江干區群眾對基層醫療服務的滿意率達97.6%,82%的社區居民表示願意在基層首診。

拜名醫為師

全科醫生獲居民信任

一般杭州人都有名醫、名院情結。家住江干區景芳小區的蔣文香說:“到社區醫院看病,萬一誤診了怎麼辦?不如直接去大醫院保險。”

“要讓居民對社區醫療水平放心,關鍵是提高全科醫生的診療水平,建立居民對社區醫生的信任感。”江干區衛生局副局長俞亞光說。

2010年,邵逸夫醫院和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合作,成立全科醫學臨床培訓基地。江干區衛生局立即與該院簽訂委托協議,每年從社區醫院選拔多名全科醫生,在基地完成為期1年的脫產培訓。

與此同時,江干區還組織社區醫生與浙醫二院、邵逸夫醫院、杭州市紅會醫院等大醫院的名醫結對並開展培訓。4年來,全區已有近百名全科醫生接受了密集培訓,分布在江干區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6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其中有4名醫生被評為省市基層名中醫,29位醫生被授予杭州市社區慢性病預防首席管理醫師,獲國家和省、市醫學科研項目25個。

在凱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葛麗珍的診室裡坐滿了候診的老人。60歲的江國華對記者說:“葛醫生的水平很高,我們非常信任她。”

輪到江大伯診治了,葛醫生打開他的電子健康檔案,血壓曲線圖顯示,舒張壓和收縮壓值曲線平穩,沒有大的波動。在信息記錄“狀態”一欄,兩個血壓指標前都亮著“綠燈”。葛醫生給江大伯開了一些常規藥,細心地囑咐著飲食和用藥。

“健康管理紅綠燈系統”是江干區定向開發、專門針對高血壓和糖尿病兩類常見病設置的軟件模塊,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8項指標。葛醫生說:“如果患者連續兩次血壓、血糖值控制不達標,系統會亮紅燈警示。這時就必須將患者轉到慢病聯合診療中心,請更高級別的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如果治療效果仍不理想,可邀請省市醫院專家聯合門診,或為患者預約合適的上級醫院。”

為方便居民與名醫交流,江干區還在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起“遠程視頻會診中心”。每月組織兩次遠程會診。名醫專家在一家社區衛生中心坐診,其他7個會診點也能通過醫用攝像頭同時觀摩交流。也就是說,專家一地坐診,可同步解決8個社區衛生中心的疑難病症。

“全科醫生—聯合診療中心首席醫師—上級醫院專家”,這種社區健康管理三級服務體系,讓居民看病特別放心,他們說:“在社區醫院看病,感覺是找到名醫的高徒來看。”

家門口做檢查

上級醫院化驗出報告

上午9點30分,頸椎常感不適的楊文娟在凱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拍了一張X光片。10分鐘后,楊文娟就拿到了從江干區人民醫院傳回的診斷報告:頸椎輕微骨質增生。診斷報告的審核醫生是有20多年醫學經驗的徐軍良主任。

“專家診斷和我的想法一樣。”社區醫生倪鳳嵐笑著說,有專家醫生把關,能明顯降低誤診漏診率。

做心電圖、拍X光片、做CT、磁共振、尿檢、血檢,這些常規化驗檢查,如今在江干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都能完成。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拍片后,數據實時傳至設在江干區人民醫院的“影像遠程會診中心”和“心電圖遠程會診中心”,進行集中診斷。如遇疑難病例,還可上傳至邵逸夫醫院或市紅會醫院會診,並實現異地調閱、刻錄和存儲等功能。

對於血尿樣本和生化樣本,江干區採取物流專車統一收取的方式,送區域臨床檢驗中心化驗。當天下午,社區醫生就可以在網上看到化驗結果。據悉,該中心運行以來,江干區人民醫院的大型生化儀器運轉率提升3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月化驗量增長2000人次。

家門口做檢查,還有專家醫生技術把關,江干區居民享受衛生信息化建設帶來的便捷時,對社區醫院更加信任和喜愛。

診療過程智能人性

就醫體驗舒適溫馨

到大醫院看病,人們最擔心排隊時間長、挂號付費來回奔波。然而走進閘弄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切井然有序,方便快捷。

挂號大廳的電子顯示牌上,顯示著每位醫生的叫號進度。患者在自動取號機上刷刷市民卡,就能自主選擇醫生挂號。

記者發現,更多患者只是徑直取個號,便熟門熟路往診室走。原來,江干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建立了全科醫生預約系統,患者通過登錄在線網站或撥打免費電話,可提前一天至一個月預約,並自主選擇就診時間。預約接診時間不少於10分鐘,有充裕時間享受規范化治療。患者常常是踩著點來看病。

診療過程也非常人性化。目前,江干區所有社區醫院都實行全科“一醫一患一診室”診療,而且整個問診過程“不出診室”。患者可用市民卡在診室內直接完成各項費用的結算,省去了反復排隊付費帶來的不便。對醫生開方用藥,則由“定藥品比例、定處方金額、定輸液組數、定抗生素使用比例”的“四定”電子系統實時監控,一旦超過系統設置數值,處方將被自動鎖定,不能收費和配藥。有效避免了藥物濫用,還為患者節省了費用。

通過“預約診療+診間結算”,整體就醫流程平均節約30分鐘,社區服務中心很少出現“上午忙、下午空”的場面。

顧菁是四季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首席糖尿病醫生。家住錢江三苑的郭大伯喜歡找顧菁看病。有一次郭大伯的檢查指標不好,顧醫生馬上通過預約挂號平台,為郭大伯在浙醫二院挂上了內分泌科的專家號。

“如果我自己去大醫院,不一定能這麼快挂上號。”郭大伯說。

原來,為更好地為居民提供轉診服務,江干區衛生局與在杭知名醫院建立了“精准式”雙向轉診綠色通道,與浙醫一院、浙醫二院、邵逸夫醫院、省腫瘤醫院等省級醫院和全部市級醫院達成協議,400多位專家每人每天為江干區區屬醫療機構預留2個號源。社區醫師可以為病情復雜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預約上級醫院、對應專科和具體專家,並代為挂號。患者病情穩定后再轉回社區,由全科醫生隨訪管理。

社區醫生看不好的病,大醫院專家接著看,這無疑給患者服下定心丸。目前已有5797人次接受轉診。

在江干區,通過多項貼心的醫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越來越成為居民就診的首選。凱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扈峻峰說,僅他負責的一個衛生服務中心,全年接待患者就達30萬人次。

專家點評

對健康這樣的人生基本需求,靠市場機制、用收費差別筑起門檻,顯然不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還是要靠政府有形之手引導醫療資源優化配置。杭州市江干區通過打造健康服務聯合體,創新多項醫療分級診療服務和管理,成功解決了居民“看病難”難題。

江干區的“健康服務聯合體”合作機制通過建立暢通的聯系協作渠道和多個技術服務中心,實現了資源整合,破解了“優質資源下沉難”,實現了設備共享、信息共享、專家經驗共享、優質服務共享,使醫護人員水平不斷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充分發揮作用,加上完善工作規范和監控制度,實施了健康管理,讓更多患者方便、放心地在基層就診,成功地引導患者根據實際需要流向合適的就醫場所,讓各級醫療單位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大大提高了整個醫療體系的服務效率。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為整合醫療資源提供了物質技術保障,關鍵是政府部門要負起公共服務責任。不但要增加“錢”的投入,更要增加“心”的投入,積極主動地做好引導組織協調規范工作,以系統工程的思路和方法,精心建設好一體化的公共服務網絡,促進公共資源優化配置。這就是江干區構建分級診療新體系為建設服務型政府提供的重要啟示。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 藍蔚青

原文链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4/1028/c68742-2592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