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如同巨兽长成,常以鲸吞之势,辐射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车水马龙,日夜不息。
不过城市发展虽快,总有鞭长莫及之处,被城市发展遗忘的城郊之处,往往就变成了“城中村。
这里外来人口聚居,甚至有的地方虽与城市中心数街之隔,却也很难享受城市的福利。解决这一困境,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而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其战略的核心是写好“人”字,目前,“村改居”在各地陆续开展。
当农村不再以农业生产,农民不再从事劳动,至少有2/3的农民不再从事劳动,不再以农产品收入为来源了就可以满足村改居的条件。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但是,客观上说,“村改居”是政府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农民被动城市化,在快速“撤村建居”的过程中,村里原有的关系纽带和村民们传统的公共空间瞬间消失了,同时这些新市民们习惯的交往方式和过去村干部们驾轻就熟的走家串户式的工作方法也因城市社区中私人空间的闭合性而难以为继。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村改居”社区与现有的城市社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社区的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具体来讲,可以实施“三步走”。
首先,应将社区新的社会治理网格建构在传统的村级治理网络之上。“村改居”社区一般是整村改建或者是多个村改建成一个社区,原有的村级基层治理组织网络仍然保留着,这个网络包括村两委、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新市民们往往也习惯于通过原有的网络来解决当前碰到的各类问题。因此,将已有的这一网络纳入新的社区治理网格中,既可以节约建构新网格的成本,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村民们原有的社会联系。
其次,在社区新的公共空间中重构新市民的社会交往平台。社区中应规划适当的公共空间并引入成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进行社区营造,通过他们组织各类活动教育、引导居民适应新的城市社区生活,增强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三,为了让那些年长且对土地有着特殊眷念的老人更好地适应从“乡”到“城”的过渡时期,可以考虑在社区的一些空地上开辟各类农耕板块,一方面可以满足这些老人的乡土情怀,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社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