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父亲年轻时写下的散文诗 读懂却要花太多年头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朋友的父亲。最近,我的朋友向我讲述了一件他父亲年轻时的小事。

    90年代末期他的父亲曾供职于一家西北小城的福利厂,主要生产起重机械,一直是财政拨款支持,其中大多数工人都是残疾人。其中,最多的就是盲人和聋哑人。

微信图片_20190511154052.png

(图片来源:源自网络)

    在他的眼中,童年记忆里总是少不了许多残疾人叔叔的身影。每当爸爸带着他到厂子的时候,工人们总是陪他玩耍,在小孩子的眼中,好像这些残疾人叔叔和自己以及自己的爸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尽自己所能经营着这家工厂,毕竟,这里是众多残疾人就业的唯一渠道。

微信图片_20190511154054.png

(图片来源:源自网络)

    不过,山雨欲来。

    进入2000年以后,由于企业制度的落后和缺失,尤其是管理层出现的种种失误,这家福利厂的经营每况愈下。

    这时候,像他父亲这样的健全职工走还是留,是个大问题。因为健全员工的离开,对于这家经营不善,本就竞争力不强的福利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越来越多的健全职工离开了这家福利厂另谋高就,他的父亲一直在坚守。以前,他曾经无数次抱怨过自己父亲这种无意义的坚守,但是,最近,他说自己现在觉得,以前的他是多么浅薄。

    因为,前几年,他回到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工厂,回到了这家工厂员工的宿舍区。但是,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棚户区”。80年代建起来的老房子显得步履蹒跚,而更多的残疾人职工只能依靠微薄的低保度日。生活好像被永远定格在了过去,只是越来越颓败无力。

微信图片_20190511154056.png

(图片来源:源自网络)

    当看到一张张童年记忆里的面孔已经变得苍老无力,他明白了,当初父亲选择最后一个离开工厂,只是为了背着这些残疾人叔叔再往前走几步,不过,最终个体的力量却没能抗衡的了时代竞争的洪流。现在,这些本就处于弱势的残疾人,被时代无情的抛弃在了后面。

微信图片_20190511154058.png

(图片来源:源自网络)

    竞争还是公平,这是个问题,而这个问题背后却牵连着众多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的一生。

    在我国现有8500多万残疾人,在收入少、支出多的情况下,残疾人家庭普遍面临着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

    国际劳工组织前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 “体面劳动”的概念。他认为劳动者在自由、平等、保证安全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应获得体面、高效工作的机会。每个社会的人民、家庭和社区,无论处于何种发展水平,都有这种需要。

微信图片_20190511154100.png

(图片来源:源自网络)

    扶持有就业需求和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有利于其通过劳动实现其自身权利和社会价值,真正达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如何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层次和保障水平,可以这么办。

    1、通过职业潜力开发、就业辅导等措施,对残疾人生理能力、心理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专业评量,给予残疾人就业建议和指导,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能力和自信心。

    2、由社区或用人单位组建拥有社会工作师、助理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执业资质的专业团队,帮助残疾人开展定向定岗培训,提升其就业质量。

    3、完善并加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促进用人单位岗位开发,扩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4、依托地方各级残联、残疾人专门协会等有关部门,运用扶贫开发项目、康复扶贫贷款、创业指导培训等资源,帮助具备条件的残疾人带头创业,组织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残疾人社区服务等带动残疾人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无论是谁,追求美好生活,都不能掉队。而对于残疾人,我们每个健全人都应该负有天然的责任去帮助他们走向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