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杭州的文化特色和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探索

    内容提要:杭州是浙江省会,又是吴越国和南宋两度建都之地。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深深地融入杭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浙江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杭州秉持“文化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用文化倡导时代精神,引领产业发展、提高生活品位,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道路。

    关键词:杭州特色文化;城市文化;生活方式


一、杭州城市人文精神是对吴越文化的传承

    杭州是吴越文化的重要代表性城市,而且处于吴越交界之处,更多的体现了吴文化和越文化的融合。2002年,杭州市提出塑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作为杭州发展的精神内核。这一概括充分体现了对吴越文化的传承。

    (一)精致:杭州不仅景观精致、饮食精致、手工艺品精致,而且一贯追求生活方式精致。200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响“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四在”品牌,把杭州建设成为“生活居住的天堂”、“旅游休闲的天堂”和“求知创业的天堂”。 2006年又锁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努力提高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五大品质”,形成先进的生活观念、丰富的生活内涵、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健全的生活保障。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东方品质之城”的战略目标。这样的目标惠及全市人民,深受广大市民拥护,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杭州的品质生活,对创业创新人才,对知识精英和文化精英,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是杭州集聚高端要素,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和文创经济,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的一大法宝。

    (二)和谐:杭州是中国境内风景区和城市中心区结合得最紧的风景旅游城市,城市结构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吴越钱王在五代乱世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和平统一,使浙江富甲天下。2004年,杭州市确立“和谐创业”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谐助创业,创业促和谐,依托后工业化时代最重要的环境条件,着力在改善人文、体制、硬件、法治、治安、政策、政务、人居、生态“九大环境”上下功夫,实现生活与创业的和谐、文化与经济的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政府与民间的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等“五大和谐”,“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兴办一流企业”。 近年来,杭州实施“民主民生”战略,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围绕民生问题发展民主机制,通过民主途径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大气: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址。在十二三世纪,杭州(临安)人口已达150-160万,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是当时最为繁华的世界大都会。目前杭州市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在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城市建设也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形成了跨行政区的杭州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居中国大都市圈第四位。不久前又加快了萧山区和余杭区与主城区的一体化进程,富阳市撤市建区,进一步扩大了杭州市区的发展空间。杭州的发展强调以品质争高低,以特色论输赢,努力打造“品质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生活”,努力在城市品位、产业层次、发展环境、市民素质,特别是人民群众“五大生活品质”等方面向世界名城看齐,使杭州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

    (四)开放:北宋时期,杭州已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浙江盛产的丝绸、茶叶、瓷器都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元代在全国七个地方设立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其中杭州等四个在浙江。鸦片战争后,杭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近代工商业的兴起,新式教育的开办,西方文化的传播,都使杭州人较早和较多地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开阔了视野,培育出乐于接受新事物,博采众长的开放心态。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从西湖还湖于民到西湖边公园景区免费开放,与外地不少景点门票节节上涨形成鲜明对照,受到游客交口赞誉;各个经济领域向民间投资开放,使杭州成为民营经济大市和强市,民企集团总部云集;善待“新杭州人”的社会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参与市民生活的体验式旅游对外国旅游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二、杭州城市人文精神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

    杭州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从过去重物轻人到今天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从过去追求GDP到今天追求GNH(国民幸福指数)的重大转变。它超越了增加城市经济总量,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美化城市整体形象等浅层次目标,以满足全体市民的全方位需求、全面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为出发点,一切为了服务人、满足人、激励人、培养人,一切为了使居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确保人人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发展阶段和重点的确立,法律法规的出台,具体措施的实施,都注意以全体市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结构、环境的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带动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广泛吸引市民关心和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尊重市民的意愿,倡导“我们”这一价值观,强化社会共同体意识,做到共建共享。通过着力提高生活品质,增强对高端要素尤其是全球知识文化精英的吸引力,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培养适应新的发展阶段的竞争新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满足市民不断提高的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多年来,杭州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连续多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被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连续四年在《财富》(中文版)组织的投票中蝉联“中国最适宜退休的城市”榜首,被中国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谐发展指数排名全国41个城市第三;还先后赢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被公安部列为“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最高”的城市。这些都是对杭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充分肯定。


三、杭州的最大文化特色是注重生活质量和品位的生活文化

(一)确定以“生活文化”为核心和特色的发展战略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生活,是城市文化具有本质意义的内涵。但长期以来,城市几乎被仅仅看成是集聚经济要素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地域。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把“生活”这个曾经被遮蔽的主题再次聚焦。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提炼,把传统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杭州的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文化动力,增强了精神凝聚力,发挥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提倡“和谐创业”的文化心态强化了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使创业创新成为杭州人的生活姿态和生活方式,使城市充满创造的活力。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和“东方品质之城”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品牌,并将其体现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使全市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作为根本目标,把破解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杭州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最鲜明特点和最重要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对这一根本宗旨的最好表述。

(二)倡导“我们”价值观增强城市的精神凝聚力

    杭州市不仅把“我们”作为价值主体,着眼于引导不同社会群体针对各自特点,通过广泛讨论在价值追求上形成共识,促进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具体化大众化生活化,而且把“我们”作为价值内涵和核心价值理念。“我们”这个价值理念告诉我们,人民是包括每一个“我”在内的现实的共同体,“我”是“我们”的一员,与其他社会成员共享权利,共担义务,有着广泛的共同点和共同需求。而“我们”又是由各具个性的“我”关联而成的,有着不同的诉求、爱好、价值判断、处事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我们”是群体和个体的统一,自我和他人的认同,个人对社会的自觉参与。人民利益是无数个“我”的利益的整合,是在统筹协调基础上的共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尊重每一个“我”的利益的基础上,协调“我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使“我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机制。和谐社会就是“我们”之间互助、互利、互谅、互让的社会。要形成这样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需要在全社会树立“我们”这个价值理念,引导每一个社会成员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每个社会群体理解和善待其他社会群体,并且使这样的价值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这一价值理念既深刻又通俗,对促进社会各界的价值共识和合作共赢,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增强城市软实力起着重要作用。杭州的“最美”现象不断涌现,斑马线前“车让人”和公交车上让座现象普遍让外地来客赞叹,都是市民思想道德的靓丽风景线。

(三)把文化创意产业和高品质生活服务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

    杭州的传统产业都富于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最有代表性的杭州特产如西湖龙井茶、都锦生丝绸、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等等,都是既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又有鲜明的文化意蕴。杭州市自觉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广泛挖掘并融合历史和现代文化元素,整合城市特色文化资源,加大政策扶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杭州市还围绕“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目标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两大城市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既有杭州特色和比较优势,又能大量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旅游休闲行业和提高生活品质的行业,明确目标,落实扶持政策,把增加就业、扶持创业、提升产业和提高生活品质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小康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通过有机更新把特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

    在城市化高速推进时期,杭州坚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倡导并实践“城市有机更新”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发掘和保护杭州的文化基因,较好地处理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城市发展、土地开发的关系,既有效延续了城市的文脉,又努力使历史文化传统和遗存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保留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充分体现“在杭州工作就像在旅游”的优势。特别是还湖于民,使西湖成为全国唯一的免费开放的五A级景区,并在全国性的景点门票涨价风潮面前,在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仍然坚持免费。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城市有机更新”增添了新的典型案例。

(五)塑造城市品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

    杭州围绕“生活品质之城”这个城市总体品牌,精心打造和宣传推广了一批富有杭州特色并具有扎实产业基础的城市文化品牌。如在会展方面,通过西湖博览会、国际动漫节等一系列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展会节庆活动,向世界彰显杭州的文化形象。在城市工程建设方面,自觉地、系统地、有计划地保护、弘扬和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杭州市还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城市品牌的研究、宣传与推广,通过各种体验、调查、点评活动和论坛,深化、交流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挖掘了城市的人文特色和人文价值,用以指导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城市文化品牌为纽带,把城市的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使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从虚到实、从“软”到“硬”,以此提升行业的发展品质和社会的生活品质,实现使生活更美好的终极目标。

(六)包容灵动、富有创意的组织文化

    杭州市适应新形势,创建了复合型社会组织,即由社会各界不同身份的人员共同参与、主动关联而形成的多层架构、功能融合的社会组织联合体。积极探索复合型社会组织发展和发挥枢纽联动作用的工作机制,赋予其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发挥其对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协调指导、合作发展、自治自律和集约服务作用,使其在参与社会治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党政机关以主动关联、平等参与的方式,主动培育社会组织,积极介入社会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在支持和服务中引导,施加政治影响;在实践探索中发现自身工作“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把握社会管理的“度”;在从事共同事业中形成价值认同,消除疑虑和戒备心理,变“我”和“你”的外部关系为“我们”的内部关系,变命令—服从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优势、特长,形成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互补性合作,整合和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推动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

(七)“民主促民生”的参与性政治文化

    杭州市委、市政府把“民主民生”确定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围绕民生问题不断丰富民主理念内涵,构建民主参与平台,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创新民主参与方式,以民主的机制保障民生的改善。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民主”一方面有助于找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权益问题,民主确定民生建设的目标、次序、途径和方法,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实现动机和效果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另一方面又是针对群众熟悉的问题,最容易吸引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便于检查监督,也容易产生成就感。这种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经常化、生活化的“民生民主”是最好的民主政治大学校。它比几年一届的民主选举频繁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民主,逐渐学会用民主的方式、按民主的程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学会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谈判协商,学会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树立服从多数和保护少数的观念,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能力,学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提高政治参与水平,为更高层次和更加重大问题上的政治参与打好基础。而领导者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民主政治建设,尝到民主政治的甜头,增强宗旨意识、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尊重民意、民主决策和接受民主监督的自觉性,改进工作作风,学会运用民主的制度和程序解决社会问题、实施社会管理,增强执政能力。这些都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本文选自第38期《公共政策研究》,作者蓝蔚青系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