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建设新农村以及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加大了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如今的农村早已不是多年前模样。许多农村的公路已经通到家门口,村民都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房,让蜗居在城市里的居民都羡慕不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那是翻天覆地,钱包越来越鼓,小楼越造越高,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更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农村社区是乡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建设现代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而建设现代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关键在于提高农村社区的服务能力。如果说小洋房让农民住得好,那么服务能力的提升则让农民过得好,然而,当前农村社区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农村社区服务资源不足,主要以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和村民民间组织等体制内的政府公共资源作为农村社区服务生产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设置固定的农村社区的建设资金,社区服务资金缺口大,导致农村社区养老、卫生、学前教育等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其次是农村社区服务专业性欠缺,服务项目基本上由政府自上而下通过行政手段分派而来,大多数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主要由社区(村)“两委”成员进行运营,辅之以社区自主聘任的村民和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具有系统的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农村社区专业化服务基本处于空白;再次是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结构性不平衡,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导致了社区服务项目与村民需求匹配度不高,基层政府主导着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以及社区运行等事务,同时,社区服务项目设置过程不合理,没有很好地把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纳入考虑范围,直接影响到社区服务效果。
那么,该如何提升农村社区服务能力呢?
浙江财经大学裴志军教授课题组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杭州市余杭区、淳安县、桐庐县、衢州市开化县和江山市、湖州市安吉县等地农村开展调研,提出农村社区服务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1
建立多级政府筹资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资金的保障能力。
构建省、市、县(市、区)多级政府的农村社区建设筹资模式,省政府可以根据省财政收入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省级农村社区服务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能力建设;市、县(区)级政府可从农村土地资源开发资金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服务性的社区服务购买。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农村资源的各种途径,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盘活农业、林业资源,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拓宽财力来源;鼓励并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增加村庄经营能力,夯实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财力基础。
2
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形成社区服务投资多元主体,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制订并进一步明确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的政策,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的各类农村社区服务机构及设施提供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补贴政策;试点出台信贷、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探索集体土地或其他资产入股,以及公私合作等新型筹资方式,广泛吸收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社区服务项目的投资和运营。
3
推进农村社区服务职业化和专业化,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业务能力。
加快建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加强对现有的农村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特别要系统开展农村工作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培训,切实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走进农村,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农村社区工作者收入待遇;探索从农村专业社会工作者中选拨后备干部,鼓励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农村社区。
4
坚持村民需求导向,全面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回应能力。
建立由社区代表、社区组织和基层政府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建设议事平台,充分调查与论证各类社区服务项目的设置,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确保社区服务项目 “办群众之需、解群众之忧”;建立社区服务监督组织,对社区服务质量、村民满意度、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和不足,真正做到社区服务能够及时集聚社情,回应民意。
5
建立农村社区服务标准化体系,从规范化和个性化两个维度提高农村社区服务能力。
对农村社区应有的服务项目进行彻底调查与分类,加快制订社区服务内容、服务过程、服务规范与服务评价等体系,编印《农村社区服务标准手册》,并严格贯标,做到“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方式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针对标准以外的服务项目,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农村社区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本化。强化社区服务水平考核与评价的同时,实现村民民主监督常态化,切实做到社区服务“想为民所想,做为民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