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民的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最终落脚点和关键评价指标。农民的现代化首先在于“富”,让农民生活富裕,是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方略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具体运用。

    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增收面临的诸多挑战,周洁红教授等认为这不仅折射出依靠工业化、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递减的问题,更暴露出农业产业基础条件薄弱、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等农业农村发展内部问题:一是基础设施硬短板与利益联结软短板并存,农业农村产业点状创新尚需串珠成线才能真正实现新动能接续。二是成本抬升与资源约束挤压传统农业利润空间,质量安全与农业品牌根基需筑牢才能助推生态高效农业突破价格天花板。三是制度改革滞后与乡村治理能力不足阻碍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盘活,持续性制度创新与建设基层服务型组织方能激活市场要素。四是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单一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监管不力制约政策效能提升,政策协调性与系统性尚需进一步提升才能撬动农业农村产业升级。

    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平衡发展,关键在于改变现有农村产业发展中 “人、产分离”的思维,以产业数字化改造和制度改革为双重动力,推动以“人”和“产”的有机结合实现 “产业发展生态化”与 “乡村生态产业化”。

    (1)以数字化引领农村产业、农民生活与乡村治理转型升级。补足农村信息基础短板,软硬结合加快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加快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电商、云农场、冷链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消弭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民生活数字化。推进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住房、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提升村民利用数字资源、数字工具的能力。实施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工程,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与基层服务组织建设。


    (2)以绿色、精细、品牌为目标,提升农业的效益空间。推动农产品安全智慧监管,强化农业品牌管理。强化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推动智慧监管建设。强化认证主体信用信息与产品信息的披露,支持和引导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加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发掘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赋能绿色优质生产。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布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系统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提质增效。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实体化运作。

    (3)以激活要素活力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导向,深化农业农村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多样化的土地经营方式。全面推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村集体经济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用于乡村公园、农(文)旅产业等项目建设。稳妥推进村集体资产确权和股份制改革,确保资产增值与农民增收。明确村集体在宅基地监管中的主体性作用,在宅基地退出补偿中引入收益分享机制。推动激活农村要素与促进城市资本下乡高效对接,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员合理有序进入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