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江南古镇,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以“水阁乌镇、梦里西塘、富甲南浔、碧玉周庄、富土同里、风情甪直”为代表的六大江南镇,紧接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画卷便浮现在脑海之中。因为乌镇等的名气太大,所以很多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时候,往往会直接跳过其他的江南古镇,新市古镇,就是被跳过的古镇之一。
新市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曾是浙北地区大运河畔最大的一个商埠,也是海上丝路的源头之一,具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与浓厚的文化底蕴。新市古镇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形成典型的江南风情,新市是浙北地区大运河侧的重要商埠,自古繁华,民风质朴,人才辈出,自南朝著名道学家陆修静筑楼读书于此,自近代基督教理论国内研究学术权威、全国神学家赵紫宸先生,近代少年爱情小说家王嘉仑留下众多的人文胜迹,若流连其间,无不能领略此地的清纯与从容。新市古镇自古繁华,人才辈出,古迹众多,尤其是古建筑如明清宅居群、觉海寺院、古桥梁等,是古镇重要的文化遗产。
随着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逐渐消退,新市古镇的历史地位也在不断的下降,在加上其被五个江南名镇紧紧的包围着,很难突出重围,即便新市古镇曾经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开篇镜头,却依然被人们所遗忘。在大运河文化开发和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新市古镇似乎有了逆袭的希望,但新市古镇古建筑文化保护和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
目前古镇内部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通过对居民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古镇内部并无相关举措进行规范管理,电瓶车随意行驶、摆放,居民用品随意摆放,破坏了古镇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更是具有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在景区中也仍然出现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突兀景象。文化遗产呈零散状分布,未形成统一集聚区,使得古建筑难以被找寻与知晓。
二、古建筑文化产业开发滞后
当地对文化展馆,名人故居的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对部分名人文化、家族文化的继承发扬。民间艺术陈列馆,桑蚕文化馆,故居等建筑内设施简陋,甚至存在破损而常年未进行修复。文化展馆的宣传作用被忽视,导致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其中悠久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那么,新市古镇的逆袭之路又该怎么走呢?
一、政府要在古镇古建筑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在新市古镇古建筑文化的开发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政策,重视新市文化的重振,在完善公民参与、重视社会力量的基础上,根据文件精神探索适合新市文化的发展道路。政府承担起其他主体所不能承担的责任,要对新市古镇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诸如水系改造、桥梁规划、名人故居开发等。
二、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的修缮和开发使用
多中心治理理论中,市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新市古镇的开发,离不开市场的参与。企业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新市古镇的价值,参与到古镇振兴的队伍中去。而且,古镇的保护与修缮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古镇的开发又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共识之下,企业能够与政府合作发展民宿经营、当铺开发等项目。
三、推动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文化的研究和开发
社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之一,对增强政府政策制定执行的科学性民主性起到关键作用。新市的民间文化精英可在政府的推动下,改变零散分布的状态,自发组织成一股社会力量。以社团等形式将当地学者、文人、手工艺人、收藏家等聚集起来,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社会力量探寻新市古建筑文化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发挥民间知识分子的带动作用,从而提升新市普通民众的文化自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