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引发网友热议。这尊佛首于1924年前后被盗凿盗运,已经流失海外进一个世纪,去年在日本的一场拍卖会上现身,我国文物局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将佛首安全送回祖国。这尊佛首被定为我国一级文物,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世纪20年代遭到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中最为惨烈,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动荡年代,文物也面临着颠沛流离,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2020年,我国仅有100件流失文物实现回归。十二生肖兽首仍有4件下落不明;代表唐代人物画的最高水平之一的《历代帝王图》在经历多次传承后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3万多件。而文物走私到如今依旧没有停止,每年至少万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令人心痛。
随着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文物保护热潮以及《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传统文化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物的价值和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涉及方方面面,要理解和尊重历史,更需拥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我国文物保护意识弱,政策制度不全面,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基础设施落后,保护不到位等问题突出,保护规划需进一步完善。
从2017年开始,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举动,旨在健全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浙江省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如今已拥有像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绍兴越国王陵景区、杭州市西湖十景、舟山普陀山普济寺等9百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浙江省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除此之外,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还有这些可以做:
1.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力度。文物修缮保护所需金额大,建立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加快引导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工程中,可鼓励民间机构或企业参与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互助性政策扶持机制,让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一种全民事业,引起人们的重视。
2.对文物和遗产进行创新发展,增加文化内涵,以提升经济产品的文化性。在拓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对衍生产品的大力发展,将产品赋予深刻的历史价值,促使产品文化升级,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增加销量。如故宫创新发展了文化创意事业,文创产品受到了热烈追捧,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加深了群众对文物的了解,加强了对文物保护的热情。
3.在省级法规和制度框架下,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加强地方(市县级)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实施责任保护,加强法律保护,从而实现相关保护政策和制度的贯彻落实。及时对文物进行排查和监管,排除安全隐患,做好巡查记录。建立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团队,重视文物保护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由于有些文物的特殊物理和化学属性,更由于文物工作的少人问津,文物保护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以便开展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和保护技术创新。同时,对走私文物和损害文物等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4.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发挥我省数字化优势,建立文物保护信息数据库平台,将数据共享与各部门和单位,以便于城市规划中不破坏文物遗产,优化文物的用途和价值,保障其原有风貌。文物部门需做到“主动配合、提前介入、有理有度、争取两利”。“主动配合”要求文物部门应该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到前头,主动配合城建有关部门把好基建审批关。及时将本地的文物分布情况提供给规划部门,以便他们掌握文物资源状况,在审批基建项目时,避免矛盾的产生。
文物保护需全民积极参与,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从文物里看过去,看现在,更是看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