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浙江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以工业领域为突破口,以产业大脑为支撑,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以“未来工厂”、数字贸易中心及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第一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也于2021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
目前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已时过大半,“船到中流浪更急”。税收既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更是观测数字经济成长变化的“观测计”。基于税收视角的数字经济分析更能找寻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主要“短板”表现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竞争力不够,数字经济企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偏弱;数字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的虹吸效应且区域不均衡性呈加剧态势;数字经济领域内外资企业贡献度的不平衡,内资企业的税源比重较低且相对分散;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为加速我省数字经济的“四化”(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实现数字产业、数字市场和数字政府三方共同的跨越式推进,张雷宝教授提出“优政策、强产业、聚核心、促融合、抓特色”系列政策建议。具体如下:
1.优政策:
即优化政策体系以精准扶持数字经济发展。紧盯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标竿省份”,切实改变政策性资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聚焦不足、方向不精准问题。例如,如某地方财政资金扶持企业数字化提升的案例中,研发环节投入占比仅7%,而各类荣誉奖励占比高达69%。强化“集中财力办大事”理念在市县的贯彻落实,破除数字经济扶持政策存在的“小、散、乱”问题。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力争实行竞争性分配机制。以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率先探索在数据要素确权、数据要素交易和数据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突破性改革。
2.强产业:即做强产业基础以补齐数字经济产业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整合科技、经信、发改等部门现有省级各合作子基金,着力建设“云、网、端”一体化新型产业基础设施。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库建设,践行“政府引领、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即深圳模式)。发挥我省在数字安防、云计算、网络通信等领域的相对优势,补齐我省数字优势产业下游硬件产业链条,实现与广东、江苏等数字经济大省的错位竞争。借鉴深圳经验,以点带面地推进传统产业全方位和链条式的数字化升级。
3.聚核心:
即聚焦核心技术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之江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数字经济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机互动和深度融合。梳理“卡脖子”技术攻关与应用清单,采取“目录引导、揭榜挂帅”等方式,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攻关主体、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链现代化。针对我省数字人才“既缺数量更缺质量”困境,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实施“数字领域顶尖人才引进计划”。
4.促融合:
即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的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是数字产业化过程中软硬件结合的关键载体。建议加大智能制造以及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财政专项资金激励,引领我省制造业向智能化的更高形态演进。支持行业龙头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政策激励考核体系,构筑支撑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互联互通的基础网络,促进制造业拉长产业链,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上云用云”指导力度,鼓励企业向“深度用云”转化。制定出台农业数字化改造激励政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5.抓特色;
即以完善数字全产业链为主线推动区域错位发展。建设数字经济强省,“一城独大”不如“群雄并起”。为此,建议充分发挥杭州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带动周边地区的“飞轮效应”与“溢出效应”,推动全省各地数字经济的协同合作和错位发展。例如,杭州要力争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并以政务数字化为起点率先在全国打造“智慧城市”金品牌;鼓励嘉兴借助“接沪连杭”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上海、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释放国家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等红利,打造互联网产业集群等数字经济特色产业;支持湖州立足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平台,做强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使之成为我省信息经济特色领域的“先进样本”;助推台州以新能源汽车等为着力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使之成为我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典范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