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包邮区的“绝代双骄”:宁波遇见无锡 谁与争锋?

微评提示】 聊过西安、合肥,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典型的长三角城市。毕竟,这里强手如林。南京遇见杭州以外,江、浙两省,还有没有其他实力伯仲、棋逢对手的好伙伴呢?答案是肯定的。宁波撞见无锡,堪称另一对“绝代双骄”。

    ——论知名度:

    都是最富盛名的城市。公认的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宜居宜业,全国不知道它们的,寥寥无几;

    ——论重要性:

    在本省,都算省会以外、最重要的城市。宁波之于浙江,不必说了。在江苏,无锡的光环似乎被苏州压制;殊不知近代以来,无锡一直是华东最重要的工业重镇,地位仅次于上海;1980年代,它才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1990年代初,新加坡最终放弃无锡、落户苏州设立工业园区后,才呈今天的格局。

    ——论经济总量:

    二者GDP多年来难分伯仲,稳定在全国城市20强;2020年,都在1.2万亿左右。近两年,宁波似乎实现了赶超;可很少有人知道,无锡以一个普通地级市,人均GDP在2019年全国排第二,仅次于深圳!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论经济结构:

    都以强大的加工制造业名世,县域经济都特别发达。无锡之江阴、宜兴,宁波之慈溪、余姚,对本地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后:

    ——论“新一线城市”:

    设榜单以来,两座城市就一直在册。可近两年,竟然双双落榜(无锡2019、宁波2020),颇带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思,非常默契。

    好一对“绝代双骄”!还能找到啥共同点吗?没问题。熟悉“南北经济差异”系列《微评》的读者,都知道。

    ——我们坚持认为:

    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创造的;人文因素,是经济表现的底层逻辑。两座名城如此相似,历史、人文等方面,势必有不少共同特点。经济、商业那些事儿,不忙说;聊一段南明的“冷历史”。很难想象,这两个典型的江南旖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在明清鼎革、天崩地坼的岁月里,竟不约而同地涌现著名抗清将领,坚忍卓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奏响民族最强音!令人感慨。

一、历史:明末抗清名将之乡

    1、无锡江阴:阎应元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山海关血战、击溃大顺军后,女真人攻取北京,兵锋席卷全国。曾经骁勇善战的农民军,在清军的猛攻下、毫无还手之力,北方迅速陷落;更别说腐败不堪的南明弘光政权了。仅一年,南京城就被攻破;即位才几个月的朱由崧束手就擒,各地明军,望风而降。

    眼看江南半壁,传檄可定;清廷实际控制人、摄政王多尔衮志得意满,下达著名的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准备从精神上,彻底摧垮汉人的意志。但他完全没想到。这个恶令,激起了无比强烈的反弹——看似柔弱的江南民间,竟爆发出令人生畏的反抗力量。其中典型,便是江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汉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男子成年,便束发加冠(所谓“弱冠”),然后终身束发。居然强迫留脑门剃光、一撮“金钱鼠尾”的发型,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衣冠文化的沦亡,比朝代的更替,更让人难以接受。于是,愤懑的情绪不断积聚,终于全面爆发。江阴百姓杀掉了狐假虎威、强逼剃发的县令,预计清廷不肯善罢甘休,推当地典史(县公安局长)阎应元为首领,引发惊天动地的“八十一日抗清”之战。

    这场战役,现在看来,仍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力量对比,实在太悬殊。一边是纵横天下、未尝败绩的正规清军,一边是仓促之间、临时招募的游勇或百姓;一边是占据大半个中国、泰山压顶的大清,一边是缺乏外援、总人口才十几万的县城。这算战争,还是屠杀?

    出乎意料。此役,清廷调集重兵,先后派二十余万人、携二百多门大炮攻城,包括两位满族亲王、恭顺王孔有德亲自上场指挥;清军死伤惨重,损失士兵累计七万五千人;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耗时近三个月,才攻破江阴县城。然后,史载“满城老幼,无一降者”。细节不赘述了。仅看基本面与战果,典史阎应元高超的组织指挥才能、江阴民众不屈不挠的斗志,大致就能体会。有兴趣,推荐读夏坚勇所著《湮没的辉煌》中《寂寞的小石湾》,非常精彩。

    2、宁波鄞县:张煌言

    熟悉杭州文化的,都知道“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张苍水。前两位不必说了:“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第三位呢?

    张苍水,本名张煌言、字玄著;“苍水”是号。明末抗清名将,宁波鄞县(现鄞州区)人。与小吏阎应元不同,他是正儿八经的举人出身,不仅文章花团锦簇,而且善骑射、好论兵,堪称文武双全。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连续攻陷扬州、南京、杭州等城;宁波危如累卵。危难之际,25岁的张煌言挺身而出、奋然投笔从戎;参加勤王之师,奉表到浙江天台,请鲁王监国。清军大兵压境之际,他追随鲁王在浙闽沿海一带飘泊;后来长期占据舟山、坚持抗清19年之久,历经整个南明史,极为难得,被评为“明末最后的政治家”。

    后世,史家复盘:即使弘光政权覆灭,南明名义上仍拥有大片山河。清廷下达“剃发令”以后,汉人出现大面积反抗;区区江阴小县,居然能杀伤大量清兵,就是明证。如果上下团结一致、戮力抗清,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然而,此时南明内部,仍然纷争不断;浙江鲁王监国、福建隆武、广东永历政权,三股势力占点残山剩水,竟还互不相认、频繁内斗;终于被清兵各个击破,令人扼腕叹息。

    这方面,张煌言极为清醒。他虽是鲁王系统重臣,却一直主张与福建、广东(后来永历在云贵)的抗清力量联合,尤其,与后期最重要的郑成功部,保持密切合作。在他的指挥下,舟山防御固若金汤,清军几次无功而返,无奈承认:“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同时协助郑部,率水师三入长江;最辉煌时,十万大军攻克镇江、祭拜明太祖,进逼南京,令满清朝野震动。没想到,郑成功不用张煌言“速战”之策,意图保存实力;南京城下徘徊数月,终于贻误战机、功败垂成,这才转移战略。

    失去郑成功助力后,张更加独木难支。辗转数年后隐居,因奸细告发,被清兵所擒。在狱中,他坚贞不屈、拒绝清廷的反复劝降,最后从容就义。《绝命诗》云:“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在于阗。桐江空系严光钓,震泽难回范蠡船。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死,敢望千秋信史传”。慷慨之处,拿文天祥《正气歌》、《过零丁洋》比,也不遑多让。与岳飞、于谦并列“西湖三杰”,张苍水,不愧真英雄、好男儿!

二、地理与人文:深厚的工商业基因

    可能有人会说。出现阎应元、张苍水,有历史的偶然性。这又能说明什么?对,我们也承认。说他们的故事,一来强调,宁波、无锡这样以富裕闻名的城市,也有刚毅的一面。其英雄人物,坚忍不拔、硬朗忠义、智勇兼备的品质,令人心折;二来,所谓“商场如战场”。很多时候,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两座城市,出那么些工商巨子、实业奇才,内心的强大、可以说是一致的。

    当然。如果回到经济分析,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二者巨大的地理优势——我们曾反复强调的:既位于经济腹地,又沿海沿江、物流优势突出。优越的地理位置,又塑造出深厚的工商业基因。

    1、宁波

    一座以港口而骄傲的城市。数据显示,2020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72亿吨,连续第12年保持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三。这样显赫的地位,真是想不发达都难。前几次《微评》,我们多次提到的“海上丝绸之路”,宁波(明州)是华东最重要的起点,全国看仅次于广州、泉州。

    众所周知。第一次鸦片战争,香港、九龙割让(租借)给英国,虽然屈辱,但通过发达的港口贸易,奠定了“东方之珠”的重要地位。很少有人知道,当年英国人觊觎已久、首先提出租借的,是舟山群岛(当时归宁波管辖)!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海上霸主的眼力。显然,宁波-舟山一带,不仅港口条件绝佳,而且毗邻江浙经济腹地,无论进出口都非常便利,物流优势太大了。

    然而,清政府同样认为,这里紧邻国家经济命脉(江南各省),洋鬼子驻防实在太危险,坚决不同意。没办法,英国人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离广州近的香港;但也没忘了,要求开放宁波通商口岸。宁波著名的“老外滩”,风格看似模仿上海外滩,其实它开埠比上海更早;今天宁波的宣传LOGO,仍然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发达的通商口岸,人流、物流、资金流高度密集,商业机会俯拾皆是,培育出当地人异常发达的商业头脑。近代以来,宁波籍的商业巨子,灿若群星:老上海航运巨头虞洽卿、近代金融奠基者宋汉章、打造影视帝国的邵氏兄弟、船王包玉刚、“红帮裁缝”群体、赵安中、曹光彪、黄楚九、黄宽诚……在海外,“宁波帮”与“潮汕帮”齐名,同为中国最成功的商帮;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亲自动员,号召“宁波帮”加快家乡建设。

    有点社会常识的,都知道那个搞笑段子:“北京人看全国、都像基层;上海人看全国、都像乡下”。这当然是明显的误解。至少,上海本地人、不会看不起宁波人——因为,他们为之骄傲的上海方言,就脱胎于宁波!上海人爱吃的泥螺、鳗鱼、醉虾…饮食习惯也全来自宁波。到现在,这两地语言仍有60-70%的相似度,用方言交流,完全没有障碍;无非,上海话更“吴侬软语”一些,是宁波话+无锡话、再加点苏北口音的混合体。咋这么奇特呢?

    要知道,上海本是松江府的小县城,人口稀少、默默无闻。近代开埠以后,由于地理位置极其特殊,不但吸引了各色洋人、也吸引了周边大量的国人涌入;竟然慢慢演变成“东方巴黎”、远东最重要的国际都市。当年来闯荡的人,层次分明:宁波人主要经商、开店铺、搞金融(所谓“无宁不成市”);无锡人主要开厂、办实业;都属于上流社会、老板阶层。苏北及外地人,则以服务业(所谓“三把刀”)、工人、苦力为主,中下层。语言这东西,一定模仿强势群体——久而久之,“宁波+无锡”口音,便成了上海话主流;当然,最早闯荡上海的苏北人,渐渐也成了“正宗上海人”,便也反映点“成分”。

    2、无锡

    同样经济发达,无锡的情况,与宁波却大异其趣。它并非海港城市,而是南邻太湖、北接长江、京杭大运河贯穿而过;以内陆航运发达,鱼米之乡、吴文化的发源地而著称。

    无锡港,当然没有宁波港名气那么大,却也是全国55个重要港口之一。数据显示,全市50%以上货物从水路进出,成本优势历然。与宁波位于东海之滨,只从西面对接内陆不同,无锡的位置,可以认为是长三角的几何中心——到上海、杭州、南京,基本都是1个多小时车程;与苏州、常州接壤。地理面积4788平方公里、市区1622平方公里,虽然不算大(比如宁波9816平,大一倍多),但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像浙江的丘陵地貌,可用面积非常广阔。

    整个明清时代,无锡虽位于太湖之畔、著名的鱼米之乡,日子过得太平富足,但并不十分出名;曾长期作为一个小县城、归常州府管辖。它真正的发展机遇,在近代上海开埠之后。此时,英法等列强的殖民化走向深入,中国与其它亚洲国家一样,日益沦为廉价原材料供应地、商品倾销地——大量原料物资(典型如缫丝、棉纱、面粉),受“虹吸效应”影响,源源不断地沿着长江一线、通过无锡这样的枢纽,运往上海;而洋人的制成品、则反方向从上海涌入、仍然经过无锡等枢纽,流入内地。

    大量的原材料、产品中转,让无锡人意识到身边的巨大商机。加上邻近上海,有洋人开办的企业作为榜样,无锡的工商现代化,便轰轰烈烈地展开。大名鼎鼎的“荣氏家族”,就诞生在这一时期;而比荣氏创业更早、做得更大的,还包括:杨、薛、周、唐、程等“五大家族”。他们的家族工商领袖,并不为人熟知;出的几个人物,倒是大名鼎鼎——比如钱钟书夫人杨绛、经济学家孙冶方(本姓薛)、薛暮桥等。此时无锡的主要产业,都与原材料密切相关: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

    就这样。近代以来,无锡形成了深厚的底蕴,是整个华东的“工业第二城”,号称“小上海”。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它由于基础较好,产业基因迅速觉醒;邻近上海的优势,再次显现,容易得到比较先进的技术、人才支持。当无锡人利用农闲、兴办乡镇企业,开始为国企提供简单配套、设备维修时,“苏南模式”便应运而生。

    絮絮叨叨扯了不少。其实,可能还远不足以概括,宁波、无锡两座名城的漫长历史、深厚文化。限于篇幅,今天就到这里;有了这些基础,下回我们再详细展示,它们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并尝试解读,其辉煌与失落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