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身边的“宝藏城市”:招赘婿?杭州萧山没那么简单!

【微评提示】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微评》和大家一起开个“新坑”:深扒你我身边的“宝藏城市”。第一篇,我们先从杭州萧山这座经济发达,话题十足的“县域城市”说起。

    大年初三,一部叫《赘婿》的新剧开播,由德云社少班主郭麒麟担当主演,吸引了不少眼球。播出之后,各方评价不一;“招赘”的话题,却意外红火起来。萧山,这个被戏称为“入赘之都”的杭州下辖区(县),因此红遍网络。今年4月,杭州行政区划调整;微信群疯传的搞笑图片中,萧山区的标识,赫然写着“快来入赘吧”,令人喷饭。那到底是啥原因,让它成为“赘都”呢?很简单:富裕。

    萧山,钱塘江南岸重量级区(县),陆域面积1420公里,与杭州主城区隔江相望,东接绍兴柯桥、南临诸暨。近几年阿里壮大、余杭崛起前,它长期是杭州辖内最强县、市、区;在省内,与宁波的强区鄞州、北仑等并驾齐驱。2019年10月,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第5,仅次于佛山顺德、南海,常州武进,宁波鄞州;2020年,GDP达1828亿元,秒杀不少普通地级市。我们今天的话题,就围绕它而展开。

一、历史与文化渊源

    萧山的文化,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最早叫“余稽”:因为产盐、越人方言称“盐”为“余”,又靠近暨浦。公元2年建县,一度叫过“永兴”;唐代天宝年间,改现名“萧山”,迄今一千多年。这个名字的来历呢,据说又与越王勾践有关。

    当年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先胜、大败吴王阖闾;后被继任吴王夫差击败,率领残兵败将,退到湘湖旁的山脚休息。他心境凄凉、四顾萧然,长叹一声,命名此山为“萧然山”——简称萧山。后来的故事,妇孺皆知:勾践卧薪尝胆,献诸暨美女西施、麻痹夫差斗志,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唐代定名以后,从宋到元、明、清,一直到新中国解放,都是绍兴府下辖县;直到1959年并入杭州管辖。1987年,一度建立县级市;2001年,又撤市建区、成为市辖区至今。

    知道了这些漫长的历史,大概就能理解:萧山,不仅地理上与诸暨、绍兴县连为一体(与杭州仅一江之隔,但钱塘江太宽、往来不便);而且名字也来自越王勾践,与“越都”诸暨、绍兴千百年的互动中,留下了深深的“越文化”印记。现实中的行政架构呢?却由杭州市管辖。

    这个“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名城,五代吴越国定都之地,更是南宋一百多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省城、曾经的都城,优越感普遍很强。杭州方言,整个江浙地区都是一个另类——竟包含大量的“儿”话元素,如孩子叫“小伢儿”、游玩称“耍子儿”;却又不同于北方的自然卷舌,是个奇特的“南北混合”体。这与钱江南岸,乡土气息浓郁、讲吴越方言的萧山相比,显然大异其趣;彼此都缺乏认同感。二来杭州是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杭嘉湖鱼米之乡、先天条件太好,本土市民崇尚休闲文化;萧山人则深受“越文化”影响,勤劳、爽直、硬气的同时,精明过人、商业头脑发达。这种错位,导致了它们之间微妙、复杂的有趣关系;萧山人普遍不认为自己是杭州人,有明显的“离心”倾向。当然了,它确实有骄傲的本钱——经济强劲。

二、萧山经济崛起上篇:工业化

    没错。无论招赘入户、蔚然成风,红遍网络;还是傲立钱塘之南,自称“浙江萧山”、甚至“中国萧山”,都要用实力来说话的。否则,惹人讥笑而已。这个地方号称平原,但位于钱江入海口,围垦沙地、盐碱地多,农业条件不如杭嘉湖;改革开放之前平平无奇,日子过得挺艰难。它真正的腾飞,始于1970年代末;40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

    1979年底,萧山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促富大会”,明确要做“富”字文章,解放思想、发展多种经济;深藏于这片土地的创业、致富基因,渐渐开始苏醒。村民们不满足于农业,而是以乡镇企业的形式,以今天看来非常微薄的资金、投资办厂;没几年,县里的“万元户”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以宁围乡为例:

    铁匠出身的鲁冠球,敏锐地察觉到国家将大力发展汽车业,砍掉了自己创办的农机厂的所有项目,专攻万向节——汽车传动轴和驱动轴的连接器;短短几年,日创利润就超过10万元,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再过段时间,这家万向节轮厂声名鹊起,成为第一家进入国务院试点企业集团、第一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进入美国通用汽车供应链的乡镇企业。1991年,鲁冠球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1994年,“万向钱潮”在上交所上市;同年进军美国,成立万向美国公司,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1986年,已经50多岁的宁围农民徐传化,为了挣钱求助自己患病的小儿子,四处拼凑2000元,开了个家庭作坊式的液体肥皂厂,命名“宁新合作洗涤厂”;用50元一次的价格,聘请杭州的“周末工程师”帮忙搞技术,在家里开展生产。产品搞出来后,自己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东西绑在后座,镇上挨家挨户叫卖;就这样挣到点钱,走出困境。事业慢慢扩大后,徐氏父子深刻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建立自己的实验室、集中力量搞研发,成功研制出“901特效去油灵”,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发明大奖;终于打造出著名的“浙江传化集团”,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他们,只是萧山众多乡镇企业的两个典型。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化纤业的邱建林、李水荣;酒店旅游业的陈妙林;建筑业的杭萧钢构、东南网架等,可谓“遍地英雄下夕烟”。事实证明,只要经济政策宽松、自由,不需要什么国家投入,像广东顺德、南海;江苏江阴、常熟;浙江萧山、鄞县这样不起眼的农村,短短几年,就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从几乎零基础、迅速走向富裕。

    1987年底,萧山召开“撤县建市”大会,掀开了一页新的发展篇章,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1993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招商引资成就斐然,逐步形成纺织、化纤、钢构、机械、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格局;2002年,工业产值冲破千亿大关,占杭州的1/3强,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城市化也开始起步。1980年代,萧山的最高建筑,是8层楼高的贸易大楼;撤县建市后,建设明显提速,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毕竟,财力充沛。有标志意义的,是2000年的新国际机场建成;甚至一度冠名“萧山国际机场”,遭到杭州方面的强烈反对,几经磋商、才勉强改成“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作罢。萧山之强,可见一斑。当然,它这一段的城市化,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普通杭州人看来,江对岸仍然是个大农村——真正的“城市化”机遇,要到新世纪、尤其第二个十年,才井喷式爆发。

    不管怎么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新世纪之初,萧山的富裕程度已经全省侧目,是全国闻名的“财神县”。非常有趣,这一段,同时又是计划生育严格实施的20年。也不知道啥原因,这个地方,男女比例竟然一直是全省最低(男性相对少);计划生育,似乎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到2000年,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性别比例首次跌破100、为98.89:女多男少!

    谁都知道,当年女孩子20出头,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现下进步了,推迟到27-28,甚至30出头;以后不知会不会到40)。第一代计划生育下的萧山女娃,正面临着这个时点。而上面的情况是:1、女多男少、对男方需求旺盛;2、女方家庭富裕、不愿意女儿嫁出去;3、萧山一些地方,如南阳、宁围,本来就有招赘传统,原本不引人注目而已。于是,世纪初那几年,萧山出现了大量“诚招入赘、待遇从优”的广告信息,女方负责“**平方房子,**型轿车”云云,吸引了大量应招者;《南方周末》还做过专门报道。

    这些花絮,暂且不表了。它其实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萧山经济的辉煌。的确,在新世纪初的那几年,萧山的工业化基本达到巅峰。然而,正所谓“水满则溢”。随时间推移,它的问题开始暴露,一度还比较严重。好在,又恰好迎来了新的机遇:2001年,杭州首次提到“跨江发展”战略,萧山撤市建区,城市化的格局骤然宽广。前几年,似乎也没见什么动静;而等到第二个十年,终于一飞冲天。篇幅所限,我们下篇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