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数字时代,等等老年人!

    端午节去哪玩?

    在“20秒”刷脸、刷卡入园的杭州智慧旅游大背景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家村检票口附近的游客服务中心,近期又增加了一个人工售票服务窗口。这是一个专为老年人提供即时预约、现场取票的一对一专属窗口,旨在解决不会扫码、使用非智能手机的老年游客在使用智能手机、网络服务时遇到的难题。

    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吴静雯介绍,从5月1日起,70岁老年人入园手续就已简化了,只需要刷身份证就可以直接入园,但60岁以上70岁以下的老年人因执行门票半价的优惠,仍需要手机操作。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增设“老年人服务专属窗口”,并增加专属引导员、志愿者,能够让老年游客感受到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缩小数字鸿沟,搭建数字时代多样且包容的服务模式。

    事实上,除了西溪湿地的“老年人专窗”外,数字时代的“适老化”改造并不少。美国学者普林斯基 (Prensky) 依据人们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划分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 和数字移民(digital migrants),前者是引领新媒体浪潮的青年人,后者是亦步亦趋适应新媒体浪潮的中年人。而则在此基础上,周裕琼补充了被新媒体浪潮边缘化的老年数字弱势群体,并梳理了老年人数字融入的三道坎:一是缺乏数字接入的设备,二是不了解数字技术的应用,三是对互联网科技的心理恐惧。虽然,帮助老年人群里夸过三道坎是我们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但是对于那些不便于、不能够、不愿意接触数字技术的老年人,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在数字时代舒适生活的条件,而非“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

    例如,北京市北京即将试点的“互联网+养老助餐”服务模式,是与阿里巴巴合作的专门为老年人打造的供餐平台,旨在帮助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该平台上线后,驿站、老年人及家属都可以通过平台预订老年营养餐,老年人可到驿站吃饭。但是,如何在上线后保障老年人的便利使用,意味着对于点餐程序以及界面的设计都需要更为人性化,以防“老年人专餐”剥夺了老年人自由就餐的权利。

    总体来看,在将数字技术融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针对老年人就医、旅游、乘车等服务,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1. 精简原则。

    老年人的感知、理解、操作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会发生退化,无法使用操作繁琐的产品。新应用或程序的开发,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学习负担,还使老年人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例如疫情期间,老年人旅游入园又要出示健康码,又要切换界面显示入园二维码或是通过小程序购买门票,都使得数字化“反便利”。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到老年人使用主体, 减少界面数量, 降低应用操作的复杂度。

    2. 变通原则。

    虽然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就医、旅游、乘车等“刷脸”即可是各地方发展数字生活引以为豪的内容,但是不应为数字建设而数字建设。数字化的过程其根本在于便利,即提供更高效的政务服务和更舒适的便民服务。当老年人由于应用数字技术产品而感到不便时,应通过开设“专窗,专口”,配置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一对一指导帮助。

    3. 人本原则。

    在数字时代,应当从生活的细微处关心老人的需求。例如,多配置语音可读文字,以解决老人视力退化看屏幕困难的问题;多开发用以上传和存储照片、音频等平台,以满足老人追忆生活的情感需求等。让老年人也在数字时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