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国庆这类长假自驾游,但也往往面临着公路堵车的风险。
不过今年,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区变美了,甚至成为了游客旅游“网红打卡地”。
服务区不再仅是解决停车、加油、卫生间、餐饮、以及汽车维修等基本功能需求的场所,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小型综合体,不仅有多元化的地方特色纪念品可以购买,而且餐饮服务的选择也是琳琅满目,甚至有的地方还打造了亲子教育体验的活动空间,搭建了交旅融合的新模式。以云南省恐龙山服务区为例,通过以恐龙文化为主题,与恐龙谷景区遥相呼应,同时开放独特的VR科技馆、东南亚进口商品店,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而为了进一步实现旅客、高速公路服务业和旅游业多赢的效果,有以下三种路径建议:
1. 休闲度假型路径
在长途旅行的过程中,自驾游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驶离公路开入市区才能寻得一方放松休息之处,通过将服务区打造为休闲度假景区,可以更好的满足旅人的需求。而休闲度假型服务区所要保证的主要是吃、住和放松身心。首先,在餐饮上,应充分挖掘服务区所在区域当地美食特色, 同时兼顾到普遍受众的菜系,让旅客既可以吃到特色也可以吃到家常。其次,在住宿方面,应积极开发新型住宿模式,如开装箱主题酒店住宿、自驾车营地或帐篷营地住宿、玻璃镜房望星空住宿模式等。最后,在休闲放松方面,一方面可以在服务区内, 开展钓鱼、泡温泉等休闲活动, 以及配备适量的健身器械,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服务区内开展瑜伽、健身、中药调理、医疗保健、化妆、美容等服务项目。
2. 文化旅游型路径
通过让旅客在服务区驻足之时领略到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有效激发旅人的审美情趣, 甚至发挥教育启示和情感寄托的作用。这主要包括,在服务区内,进行文化产品、文化名人、文化雕塑、文化特质、文化脉络、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等相关内容的展示或展览。开展艺术展示、欣赏、交流、沙龙等活动。
3. 景观生态型路径
我国高速公路网遍布,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立, 势必会影响所在地的生态环境。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景观植物种植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与艺术效果上考虑色彩、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要求, 更应从生态学出发, 根据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叶色、叶的枯荣期与结果期等物候周期变化,实现四季花开,缤纷宜人的效果。不仅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减少对于生态的干扰,也会让旅人有回归自然的轻松舒适之情。
然而,目前服务区景区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围绕服务区景区化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相对欠缺,这直接导致了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中一些漏洞和隐患的出现, 不仅大大地降低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服务质量,也难以保障服务区景区化的质量水平和可持续性。
其次,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够。大多数高速公路服务区在建设过程中都未能做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良好地结合,不仅无法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区园林景观, 甚至还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从而使工程与自然极其不和谐。
最后,缺乏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我国部分高速公路服务区在建设之时, 只片面追求“小而全”及经济收入,仍处于缺乏人性化关怀的阶段,尤其对于老人及儿童的有关服务设施缺乏。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近年来家庭自驾游的普及,这个问题也变得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