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免不了有许多回顾、感慨的文章。2021年末,正值前苏联崩溃30周年:1991年12月26日,其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苏联解体,分裂为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等15个国家。这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是20世纪最重要的大事之一,直接改变了历史——宣告“冷战”(the cold war)时代的终结。
冷战1946-1991,绵亘近50年,堪称整个20世纪下半叶的“主旋律”。时至今日,只要有点年纪的读者,都会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就算未曾亲历的90后,从“007谍战”等系列电影,也能一窥当时的氛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疯狂争霸。虽没直接交火,却从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外交等各个层面,明争暗斗、殊死相博。世界时常弥漫着哪天局势失控,引发核大战、毁灭全人类的恐惧...好在,苏联解体了;“美苏争霸”成为历史,终结了这一切。
随之而来的,则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曾经实力爆表、公认唯二的超级大国;在全球纠结势力、与美国对抗几十年的苏联。既未遭受致命的战争失败,又没有饥荒、瘟疫等严重灾害,好像也没发生大规模内乱,怎么就悄无声息、黯然解体了呢?原因到底何在呢?非常引人注目。几十年来,这个谜题吸引了无数学者,展开各种解读。最初,日裔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福山教授得意洋洋,写下著名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宣称这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巨大胜利,历史从此被“终结”。然而,以后的20多年里,西方式民主政治不仅在全球遭遇了巨大的失败,连美国、西欧自己,都面临严重的阶层撕裂、种族冲突、民粹主义抬头等问题;福山也不得不承认,上述观点的错误。
相对来说。有一个结论,则是迄今基本公认的:苏联的集中计划经济模式,整体僵化落后、效率低下、又非常偏执。它长期降低了民众的生活质量,致使民心尽失。换句话说,苏联帝国倾覆,经济失败是核心原因之一。
然而这个判断,也是从整体上说。事实上,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异常复杂。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相比,它一度还有明显的优势,短期内获得过巨大的成功;可越到后来,弊端就体现得越明显,终于将国家拖进了深渊。要真正把问题说清楚,可能还得回到那段久远的岁月,慢慢道来。
一、“铁幕”落下、冷战开启
今天,回望20世纪。客观来看,真称得上人类史上冲突最剧烈、战争最残酷的时代。上半叶两次大战,全球累计伤亡几亿人,惨烈程度前所未有;核武器出现,威胁到人类的整体生存。好容易等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都投降了,该世界和平、过几天安生日子了吧?——1946年,英国刚卸任的首相邱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欧洲众多著名的城市和人口,全都位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内...对苏联这种扩张,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管;必须与美国联合,来阻止这种侵略”。没错,二战刚结束的第2年,又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正式开启——不过,大家都打得筋疲力尽,短期内实在没力气再动手;而为期几十年的“冷战”,就此发端。
如前所述。“冷战”之所以“冷”,是美、苏自始至终,也没直接动过手。这倒不是因为温良恭俭让,而是彼此都清楚:到后来,两国各自拥有的核武器数量、足够灭亡地球好几次了。双方真动手,互相使用核武器攻击,那基本就意味着集体自杀。这还怎么打?没错。二战后的长期和平,正是这种畸形的、僵持不下的、充满压抑气氛的和平。
而之所以为“战”,是双方除了不面对面动手,其他层次的争斗,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代理人战争。典型如中东各种混战,两国默契寻找代理人,用常规武器死磕,不分胜负不罢手;局部战争。典型如韩战、越战、阿富汗战争,美、苏之一方披挂上阵、争夺战略要地;另一方表面避开,但通过资金、武器、装备等全力支持其对手,用尽手段,殊死相博。再比如,军备竞赛。双方疯狂发展军事武器、装备,试图从技术上实现超越,“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及千奇百怪的渗透、策反...其实多数读者都熟悉,不展开了。
除军事、政治以外呢?那主要就是经济、社会层面的较量了。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经济制度才是最优越的;对方这种搞法、必然将被历史所淘汰。而需要特别指出的。当时钟拔回1940年代中期,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当时的主流认知可完全不认为,“集中计划”模式会比“自由市场”模式差!相当多的专业人士都坚信,前者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要知道。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可是纷纷向苏联学习,制定长期发展计划、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引导和干预的。啥原因呢?实践给出的答案。
众所周知。1917年之前的沙皇俄国,虽然国土面积惊人、战斗力强悍,却是一个贫穷、疲蔽的农业国,以粗野、落后而闻名欧洲。然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苏联建国之后。经两代领导人的努力,短短十几年间,就奇迹般地改变了面貌,成功地转变为工业化国家!
从发展历程来看。1924年,联共十四大做出工业化的决定;1927年决定实施农业集体化;从1928年到1937年实施,迅速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不到10年时间,苏联就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往昔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工业生产总值居然占到了全世界的10.5%,居欧洲第1位,世界第2位!
这样的业绩,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用了不到20年,走完了西方列强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这在世界工业化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二是与同期西方的经济表现,形成天壤之别。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是至今都令全球经济学界难忘的大事。无论欧洲各国,还是当时全球经济的明星、烈火烹油之势的美国,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崩溃搞懵了,大家纷纷提高进口关税,保护本土产业,以邻为壑、乱作一团;反而更加剧了危机的蔓延。无数工人失业、企业破产,也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在紧接着的二战,气势恢宏、极尽惨烈的苏联卫国战争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几百万装甲部队、钢铁洪流,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前期遭受重大挫折,几乎就要抵挡不住、全面崩溃。可硬是:一来凭着战斗民族非凡的忍耐力、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二来正得益于完成了工业化,两个五年计划打下的坚实重工业基础——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巨量重型坦克、作战装备;令举世公认陆战能力最强的德国,也极为头疼、难以招架。最后,面对漫长的战线、冰天雪地的严寒,德军终于坚持不住,全线溃败,形成二战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从此,苏联吹响了反攻的号角。最后,与从诺曼底登陆的盟军一起会师柏林、希特勒被逼自杀,德国彻底战败,这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逻辑上说,如果没有当年苏联取代贫穷、落后的俄国,实现快速工业化、国力显著增强;二战搞不好,就以德、日联手,称霸世界而告终了。
经过如此坚苦卓绝、荡气回肠的战争过程。说实话,当时的人们,怎么会不对苏联的整个体制,包括那套成效卓著的“集中计划经济”模式,致以深深的敬意,虚心向它学习呢?又怎么会觉得,看似自由散漫、杂乱无章的市场经济,一定能够击败前者,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可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历史纵深,就看得非常清楚。这套体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确实有其优点;可弊端,也是相当严重的。从长期看,它的重量轻质、效率低下、结构失衡,将成为经济发展的致命伤;随“冷战”的持续,清晰地显示出这一点。今天就先聊到这里,留待下篇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