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物资短缺与武德充沛齐飞 苏联难道也算强大?

    书接上文。随“铁幕”在欧洲落下,世界就正式进入了冷战时代。对峙的双方,可远不止美、苏两国,而是两大集团、两种模式的全球性对决;同时,又并非一场硝烟弥漫、生死相博、即时决出胜负的战斗,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全方位的长期竞争与对抗。很显然,在这种长时间“和平对抗”的“持久战”中,比拚的是综合实力,经济因素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我们不妨分几个阶段,来看看双方的表现。


一、1950年代:“黄金时代”、差异明显

    放眼整个20世纪,50年代乃至60年代前几年,是公认的全球“黄金时代”。别说与上半叶两次大战、以亿人为单位的惨重伤亡比了;就70年代“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世界经济,基本上,都无法与这段美好时光相提并论。

    数据显示,这一段的全球经济,以爆炸性速度持续增长;进展之快,到60年代后,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战前相比,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全世界制造业的总产量增加了4倍之多;工业品的贸易额,竟增长了10倍有余。同一时期,全球农产量没有工业品增幅快,但得益于耕地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也有可观增长,各国纷纷出现“婴儿潮”、人口迅猛增加。

    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增长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无论“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几乎都同时在持续发展。这一来呢,反映了战后世界各国人心思定,组织生产、恢复元气的需要。二来,得益于科技方面的各种突破与革命。比如,晶体管电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便携式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包括电冰箱、洗衣机都纷纷普及,渐渐走进千家万户;电子计算机逐步从军用走向民用,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工产品如塑料、尼龙等开始商业化生产,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三来,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在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美元金本位”等稳定的国际经贸、金融体系下,贸易空前繁荣,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迅速增加,资本在全球快速流动;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当然,这些都主要体现在西方、或亲西方的阵营。而社会主义阵营中,苏联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组织等,也制定了相应的“莫托洛夫计划”,相继成立囊括东欧各国、蒙古、古巴、越南、朝鲜在内的“经济互助合作组织”,主要功能包括“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协作”、联合投资项目、对外贸易等。

    数据显示。在这个黄金时代里,不仅战后日本、西欧(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迅速从二战的满目疮痍中得到恢复,甚至超越战前水平;包括苏联、东欧、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事实上,苏联在50年代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任何一个国家;东欧国家增长率并不遑多让,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在苏联的重点项目支援下,也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正由于计划经济模式的“优秀”表现,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也在纷纷效仿改良、制定一些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央政府越来越强调使用各种宏观政策,干预甚至控制经济,19世纪典型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一去不返了,“混合经济”的特征非常明显。

    不过。即使在大家都表现良好的“黄金时代”,两种模式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最为突出的:经济增长驱动方式不同。

    一为市场机制引导。微观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创新产品不断出现,技术创新风起云涌;普通民众生活不断改善,各种产业协调发展、欣欣向荣;国际贸易空前繁荣,世界范围的分工越来越深化。

    一为行政计划引导。微观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基本都源于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性计划,价格核算、利润多少无关紧要,在“军事安全”的考虑下,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能源、重化工等往往优先发展,而轻型加工业、民用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农业往往被“牺牲”、保证工业化推进,普通民众生活比较困窘。虽有“经互会”组织,但内部的国际交换不按照经济逻辑,事实上形成了苏联对朝鲜、越南、古巴等“小兄弟”的输血。

    非常关键还在于。由于企业缺乏激励、有质量的增长动力严重不足,也就谈不上什么技术的创新迭代,而基本停留在对原有技术的模仿、使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傻大黑粗”、多年不变,竞争力越来越差。这些矛盾与问题,短期内可能会被迅速增长的经济数据掩盖;中长期,就将充分暴露出来。

二、1960-70年代:计划经济疲态尽显、拉开差距

    进入1960年代,西方主要经济体延续了上一阶段的逻辑,仍然处于“黄金时代”。我们所熟悉的日本、联邦德国(西德),显然是这一时期,全球瞩目的明星:

    196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最大经济体;1960~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到1968年,超越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世界经济大国(当时统计不包括苏联。可比口径,1987年日本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英、法、意等西欧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形势良好,无非没有日本、西德那么眩目罢了。

    相反,此时苏联式计划经济阵营,却显露出明显的疲态。仅以国际贸易为例,1960年初,苏联的出口产品还以机械设备、交通工具,以及金属加工产品为主;而到1985年,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竟占其到53%;而进口产品倒有60%为机械、金属类产品,以及各种工业消费品。其地位,已经宛如专门从事资源生产的殖民地一样,为更先进的工业经济提供能源——而所谓“先进的工业经济体”,其实就是捷克、东德等国。事实上,这些东欧国家的工业能力、产品水准,与日本、西德甚至英、美等比,又瞠乎其后。

    正因为斯大林那种高度集中、压迫,牺牲农民利益的计划体制不可持续,赫鲁晓夫1950年代后期上台后,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如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实行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农场自主权;鼓励种植玉米等。工业上放弃部门管理体制,部分放权让利给企业;一定程度承认物质利益、调动积极性。然而,他并没有从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仅仅是小修小补;而且随心所欲,比如全国范围强制推行种植玉米,使大量良田毁坏。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全面转向保守、陷入了多年的“长期停滞”(戈尔巴乔夫评价)。

    众所周知,中苏交恶后,咱们在1960年代初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遭受严重挫折;虽短暂调整、恢复,随即又进入了文革十年的长期动乱。终于,到1970年代末,“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然。进入1970年代后,西方阵营的“黄金时代”也基本宣告结束了,20多年的增长势头受挫。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美国1960年代后期卷入越战泥潭,国力日渐衰弱;情急之下,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美元-黄金”兑付,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又进一步影响了国际金融、贸易秩序。但此时,随着石油价格的暴涨,苏联却成了巨大受益者——它国土广袤,石油天然气储量极为丰富,价格暴涨后,忽然获得了天量财富,居然进入了所谓“全盛期”。志得意满之下,苏联1970年代末悍然入侵阿富汗——殊不知,这一段只是它的“回光反照”。后来,就一步步不回头地滑向深渊。

    其实。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啥呢?除了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舞台一决高下之外,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是最大的题中应有之义。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美国、日本、西欧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堪称“幸福的一代”。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不仅电视、冰箱、洗衣机、录像机走进了千家万户,日本、西德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轿车也走进了普通家庭。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居然有所缩小。1960年代以后,美国数以亿计的普通中产阶级,拥有自己独立、家电设施齐全的别墅、两部轿车、三个孩子,成为“标配”,“美国梦”的真实体现。

    而反观计划经济模式阵营。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上面相比,真不啻天壤之别。在苏联、东欧,必需的生活物资非常短缺,凭票排长队供应,那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1980年写出那部著名的《短缺经济学》,影响了一代中国经济学人。1970年代的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比苏联、东欧,还要困难得多!上点年纪的人,一定记忆犹新。米、面、肉、蛋、油、布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品,全部都得凭票供应;一部收音机已经是奢侈品,自行车、手表就得是高端奢侈品——还谈啥电视、冰箱甚至轿车?非高级干部,连想也不敢想啊。说怀念那个时代的过来人,能不能先摸一摸自己的良心呢。

    篇幅所限,今天先聊到这里。后面,我们将聊到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冷战的“终结”;再来检讨,经济模式的得与失。